一、活動簡介
美國雪城大學馬克斯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暑期研修項目系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國際化的品牌項目之一。本研修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深入了解美國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領域的最新動态和改革趨勢。研修班介紹了美國政府運作及公共決策制定所面臨的政治/法律/監管/制度框架,并讨論包括非政府組織、企業和私人在内的行動者在型塑公共政策結果方面發揮的角色。本研修班還審視了近期美國公共部門改革的趨勢、面臨的挑戰和制度回應,并對有關透明度、問責、回應性、效率和效能等治理問題進行深度讨論。
在遊學期間,我認真對待每一次學習機會,積極提問,深入思考,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同時,在出訪期間我嚴格遵守時間規定和團隊紀律,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發揮了較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從實際鍛煉中收獲了知識和樂趣。
二、學習内容介紹
本次遊學時間主要為2018年7月22日-7月28日,地點在美國雪城大學馬克思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在周一至周五的安排中,每天有2-3個講座,包括教授授課和官員講解,同時,每天有1-2個實地考察的出訪安排,包括情況介紹和訪問參觀。
其中,教授所授課程十分多樣,馬克斯維爾學院政治學系榮休教授安德森博士的《公開而高效的地方政府》、馬克斯維爾學院高級公共管理教育主任Steven教授的《探究非政府組織的角色》、紐約州立大學斯馬通教授的《奧侬達嘎湖清理案例分析》、馬克斯維爾學院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洛波教授的《美國的貧困與社會福利政策》、以及馬克斯維爾學院沖突與合作項目主任傑勒德教授的《人際關系沖突管理》工作坊,無一不是精彩絕倫、發人深思。與之緊密配合的是每天的實地考察,從鎮政府到郡理事會再到紐約州議會,從藝術公園到大和平法中心,再到私立企業和遊說公司......人文學院公衆号記錄下了我們每天學習的詳細内容,也記錄下了我們忙碌又充實的腳步。
三、成果和收獲
經過了高強度的學習和實地考察的體驗,我們如童老師所說,逐漸蛻變為一位位“美國專家”。因學習内容十分豐富,在此羅列具體知識點過于繁瑣,因此提出最讓我深入思考的三點收獲,僅代表一己之見以供讨論:
(1)“民主”并非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而是可被多元實踐的理想世界觀。民主究竟是什麼?沒人能說清,人人都隻是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内談論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是民主嗎?三權分立是民主嗎?言論自由是民主嗎?這是民主的表現方式,并非民主的本質涵義。我常聽到有人把自由平等的口号挂在嘴邊,将西式民主制度奉為圭臬,然而事實上這樣的論調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民主的社會基礎具有多樣性,民主實踐就具有多樣性,所反映出來的民主現象自然就不可能是單一的、有固定制式的。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那樣,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曆史的統一,“我們隻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君主立憲制、人大代表制、總統制代議制......都是實踐民主的具體方法論中的一種,集中體現了某一群體或某一民族國家努力達成理想的智慧,并沒有高下之分。曆史上有太多套用他人的民主而錯位的案例,例如中國在推翻晚清帝制之後的民主共和制實踐,例如非洲各國取得民族解放後的政治美式民主化,這些實踐隻顧着一個貌似先進的“民主”外殼,卻忽略了時代的條件和需求,自然也就不會為人民所接納,自然就會轉變為謬誤。在雪城大學遊學的第四天,我們前往紐約州議會大廈内部參觀,看見當年美國政府依靠剝削與稅收建立起來的宮殿般富麗堂皇的參衆兩院,就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民主是我們不應該學也沒有條件學的,就清醒地認識到美國的經濟、階級、文化基礎斷然沒有在中國重演的可能,就清醒地認識到支撐我們國家的根基不是資産階級和私有制,而是工農聯盟,是人民群衆,我國正在走的是一條獨一無二的民主之路,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發展路線和目标,而解讀這樣的民主實踐,實在要比鼓吹其他民主實踐來得有意義得多。
當前,人們談到民主首先就想到國家層面的民主,誠然,民族國家是最重要的社會,但是,小至一個企業,一個社團,一個家庭都是可以實踐民主世界觀的,而且正因為可從微觀層面見微知著,宏觀上的民主的本質才更容易被概括。《論民主》的作者羅伯特·達爾認為,民主的本質在于參與,在于人們對關切自身的問題進行決斷,而這種決斷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小到家庭瑣事、熱點新聞,大到社區治理、政治選舉,人們越能夠掌握足夠的信息以認識問題,越有素質和能力去對關切自身的問題進行決斷,這個社會也就越民主。然而,保護和效率總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國的民主體制并不完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沒有充足的渠道來獲取真實的信息,即便有,當下也不具備足夠參與決斷問題的素質和能力。當國家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将決定權交給理性不足的群衆去辯論和決斷顯然無異于殺死蘇格拉底的“暴民政治”,而當國家的發展速度緩和下來,社會制度漸趨完善,人們提高了決斷問題的能力之後,公民文化中就會出現“參與”的美德,而“民主”的表象自然就會回到人民的手中。參觀完美國——這個最頻繁鼓吹和被鼓吹“民主”的國家,我愈發相信民主作為一種理想的世界觀,最重要的意義不在于構建精巧、先進的體制,而是指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探讨它、實踐它、升華它,以開放的眼光為增加其内涵而努力奮鬥。
(2)為解決當前的主要矛盾,非政府組織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習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本次訪學過程中,美國非政府組織的運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我對這一主要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訪學第二天,我們上了一堂課專門探讨非政府組織的角色,其中Steve教授提到,美國民衆對非政府組織的信任程度高達70%,遠超總統和議會。說來巧合,下午在參觀奧侬達嘎郡公共圖書館時,一塊創客空間的白闆上赫然寫着“Don’t trust the government!”(不要相信政府!),那張牙舞爪的漫畫将我逗笑了,卻也讓我反思這種現象産生的原因。在我國,如果有同樣的民意調查,我猜想大部分人會表面打下信任政府的勾,背地裡卻不可避免心存各種各樣的質疑,這是中國特色的政治現象;同時,我猜想大多數人會對毫無顧忌地對非政府組織表示懷疑,這也是中國特色的政治現象,因為我認為這種現象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在中國一切事物都與政府相關。馬雲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演講中提到,在中國做生意,“關系”最重要,尤其是政府關系。連在世界市場叱咤風雲的阿裡巴巴沒有了政府的支持也會寸步難行,更别說其他的社會組織和群體了。可以見得,在中國人們所表現出對政府的高度信任,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權威的尊重與服從,就像一塊計分表,我國人民從一百分開始給政府打分,遇到問題則減少一些;但明顯美國人民是從零分起步,政府得賣力讨好才能争取到好臉色。對權威的服從固然是有極大的好處的,此處不再贅述,我想談論的是這種不平衡的信任感對非政府組織帶來的阻礙和機會。
随着市場的自由化,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擴大,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系也是中國公共組織間關系的研究重點。秦輝老師在《政府與企業之外的現代化》一文中提出,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組織存在着對抗關系,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為建立公民社會而奮鬥,它實際上要從争取最起碼的公民參與空間做起。而美國大多數非政府組織從成立起就強調獨立,甚至急于撇清自己與政府的關系,以成為監督政府的watch dog為傲。從下表中提供的信息來看,美國非政府組織(表中NGO可代指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系是互不幹涉、獨立并存的二元模式,在某些領域還存在着NGO主導的模式。在遊學中我們了解到,盡管美國很多非政府組織會向政府申請稅收優惠或資金支持,但一般不會超過運營經費總額的15%,因此合作模式并不常見。反觀中國,政府主導模式始終貫穿每一個層級,近年來則逐漸向合作模式靠攏,NGO獨立主導的現象則非常稀少。

從非政府組織應當掌握的資源來說(包括公信力、公共服務的提供和運輸、獲得資金的能力、信息傳遞和溝通、正當性維護等),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在強大的政府資源占有率面前顯然不占優勢,等待政府主動将權力下放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群衆需求,我認為美國非政府組織運營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于其提供服務的能力。例如在訪學過程中,我們有兩次近距離感受到了美國NGO在提供養老服務方面的努力(燭台養老中心和遊說公司的案例),對于國内所面臨的嚴峻的老齡化現狀,無論是個性化的社會需求,還是養老金的空缺問題,NGO都是一個極佳的突破口。然而國内雙方的的對抗關系和合作模式暫時還不能為非政府組織提供太多發展空間,公民的信任也需要時間來進行改善。此時非政府組織應當積極尋求一些政府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養老領域中的居家養老服務、社團養老服務、創建新型養老院、醫療養老一體化等),填補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需求縫隙,以比政府統一服務更高的标準和要求以及創新的思路來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率先獲取公民的信賴,以此從“替政府辦事”轉變為“為群衆辦事”,擴大公民的參與度和主動權,才能站穩腳跟,不再依附于政府,真正為解決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做出積極貢獻。
(3)越上行的社會,成員越以信念為行為選擇的基礎,反之,成員越以現實利益為行為選擇的基礎。這句感受來源于張國慶老師所著《公共行政學》中的某頁,并非針對某一具體的國家,而是從整體上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在美國隻停留了短短不到十天時間,但從我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開始,這句話便一直在我心中回響,因為美國人頻繁展現出了“我是為了某種信念/信仰/價值觀而做事,目的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觀念。筆記本扉頁的雅典公民宣言,藝術公園的園長、議會參觀的導遊、易洛魁部落聯盟的律師......似乎美國人的工作生活中,處處體現着信念感。在中國,從知識分子到鄉野匹夫,對理想主義多少有些忌諱,因為這太像是腳飄在雲上的象牙塔學生的特征了,比起美國,我們顯然考慮了更多的“現實”、“國情”和“利益”。自認為自己已經非常天真的我,在雪城大學上課的一周之中,還是忍不住多次提出一個問題:“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例如在探讨奧侬達嘎湖治理的時候,我很難理解為什麼人們甯願背負高昂的治理費用,也要讓這個湖恢複到“可供娛樂”的程度。畢竟占用一個湖作為工業用地給當地帶來的經濟利益應該相當可觀,至少花幾十年去徹底清理肯定不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然而他們就是那樣做了,雖然事情遠不止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但單是那種“污染了就該治理”的态度就已經足夠感人了。
我曾經做過關于小流域治理的社會調查,從來沒有一條河流的負責人敢說治理的标準是“居民可以放心地在裡面遊泳”,因為人人心裡都清楚遊泳需要怎樣一種清潔程度,而這種清潔的代價太大,所以我們不敢奢望。為什麼我們不敢奢望,哪怕這原本就是屬于我們的東西?坦白來講,是因為我們為了現實利益出賣了信念:為了不被污染工廠裁員而不支持減排、為了保研資格而對性侵者默不作聲、為了出行便利對網約車平台一再縱容......坐享利益的人自然不會為信念發聲,這種事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一定都在上演。但這次旅行讓我意識到,美國社會不把心存理想主義的人當成傻子,而是完善新制度去支持他們,“是理想主義的人錯了呢,還是制度錯了?”,答案是後者,而大多數中國人以其精明圓滑的鑽營術,如今已使理想主義擡不起頭,我看不出這對社會的發展有任何積極意義。
作為上行社會的青年,我認為是時候心存信念去做事了,做好犧牲既得利益的準備,我們也有資格說出那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正如魯迅先生所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四、體會和感悟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完全超出預期的遊學經曆,無論是從課程和出訪安排,還是參觀的順序選址,甚至是每日的食物都能明顯看出辛苦的用心。我感覺自己并不是在簡單出訪另一個國度,而是浸沒式、全方位地體驗了美國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感受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某種程度上也刷新了我對美國,乃至對世界文化的認知。其次,這次旅行給我提供了寶貴的獨立思考時間,我得以專注于吸收知識、構建體系,而不是走馬觀花地看個大概。也許我的認知還遠遠不夠成熟,但我相信隻要這樣思考下去,我們總有一天會變成真正的“中國專家”“美國專家”,總有一天能真正接納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滿懷真誠、自信、克制、謙卑的心态,去增加人生的厚度。
參考文獻:
[1].F.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1.
[2].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商務印書館,1999-11.
[3].秦輝.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36.
[4].張國慶.公共行政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2.
[5].KRAMER.R.Privatization in 4 European Countr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overnment-third Sector Relationships[M].Armonk.NY:M.E.Sharpe,1993:123.
作者:
張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