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動态 > 正文

我院退休教授張海英安家文登朱家嶺,受聘首席專家把脈鄉村振興

【 發布日期:2020-03-30 】

夜已深,我院退休教授張海英仍坐在電腦前,思緒随着朱家嶺村的發展軌迹跌宕起伏。一篇萬餘字的紀實報告,既是她近半年來走進鄉村的總結與提煉,也為她進一步走近美麗鄉村找到了一把鑰匙。

在朱家嶺村的小屋裡,這樣的場景已是這段時日的尋常。

退休後,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成了張海英的第二個“家”。在這裡,張海英為自己的鄉村教育與鄉村建設研究找到了能夠落地生根的土壤。

去年7月,在大水泊鎮政府的會議室,張海英與該鎮黨委書記滕新強初次見面。短短的交談中,張海英教授已深切地感受到這位鄉鎮黨委書記求賢若渴的誠摯與熱切,也燃起了張海英教授以這片鄉土為樣本繼續探究鄉村,并根據這裡鄉村建設的實際需要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熱情與信心。

當時的大水泊鎮正在積極推進“陽光工程·首席專家制度”,并以此向全國不同領域廣納鄉村振興高端人才,張海英也因此受聘成為大水泊鎮朱家嶺村的首席專家。

朱家嶺村200多戶人家,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了八成,無論經濟發展還是文化建設都面臨着諸多困難與挑戰。如何使鄉村振興的理論落地生根,張海英首先想到的是融入當地,踏進鄉土,尋找鄉村建設的可行性。

張海英進村沒多久,朱家嶺村就遇到了一個難題——剛從地裡刨出來的2000多斤“煙薯14”地瓜滞銷。看着一筐筐擺在地頭的地瓜,朱家嶺村黨支部書記張學荟一籌莫展:“地瓜遲遲賣不出去,種地瓜的鄉親們的工資就發不上,貧困戶的補助也沒了着落,愁呀!”

“我來想辦法。”看着張學荟滿臉愁容,張海英主動把事情攬下。随後,她通過威海紫光實驗學校和山東大學(威海)的朋友售賣,很快就把地瓜賣出去了。這讓張海英深感建立通暢農産品銷售渠道對農村産業發展的必要性。

這時,張學荟緊皺的眉頭也松開了,村民們也開始認真端量起這位大城市來的教授了。村民們發現,這位城裡來的教授沒架子、人親和,凡事為農民着想。于是,田地裡、炕頭上的實地調研有她,元旦慶祝、春節聯歡各項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也是她,張海英就像他們村裡的自家人。

3月初,得知威海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在北京的張海英告别家人,與另一位專家驅車近千裡來到大水泊。她說:“大水泊有我的事業,朱家嶺村的發展需要我。”

回到大水泊鎮,張海英就着手開展工作,幫朱家嶺村引進藤編項目,與村幹部一起制定發展規劃。“未來,我們打算沿着鄉村振興的大方向,依托鎮政府的各項扶植政策與制度,依靠村‘兩委’的帶頭作用,按照生産、生活、生命、生存、生态‘五生共建’發展思路,讓鄉村走上一條有生命力的發展道路。”張海英說。

如今,村史館建設、志願者培訓都已提上日程,朱家嶺村正在按照環境治理的要求推進綠色種植、養殖,村民的凝聚力正不斷彙聚,村風村貌悄然變化。

“張教授作用可大了,她是我們全村人的教授、全村人的老師。”村民張學荟說。

從張海英的這篇萬字紀實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對朱家嶺村的用心用情。張海英說,村民的認可是對她最大的褒獎。這半年來,落地鄉村,讓她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鄉村對知識、對科學的渴求是如此強烈。

眼下,文明的鄉風正在朱家嶺村田野裡破土發芽,張海英正在和其他支援大水泊的專家們一起,緻力于吸納更多有能力、有情懷的高端人才來到這裡,将他們對田園夢的全部渴求沉澱在大水泊這片肥沃的土地裡,綻放在精緻威海這座美麗的城市中。

(農村大衆記者 戎甯  通訊員 于歡)

(王遠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