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動态 > 正文

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前沿論壇在北航召開

【 發布日期:2020-10-19 】

2020年1018日,由中國政治學會主辦,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承辦的“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暨‘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前沿論壇”,在北航人文講堂召開。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黨委副書記趙罡教授,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會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範文教授,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研究員出席會議并先後緻辭。來自首都高校和中國社科院、中科院、中央黨校的近20名專家學者,圍繞國家和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前沿問題、數字政府發展與治理、基層治理與社會創新、風險與應急管理、城市規劃與文化治理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讨交流。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勁松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冬雪教授作論壇會議總結。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黨委副書記趙罡教授緻辭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趙罡副書記在緻辭中,代表學校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表示,新時代我國政治學、公共管理學面臨着曆史性機遇與挑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都亟需政治學及相關社會科學更深切入,提出中國的解決方案。北航公共管理學科作為學校“精品文科”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堅持“強基固本、特色牽引、交叉滲透、聚合協同”發展思路,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期待今後與大家一道,共同為國家和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會長範文教授緻辭

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範文會長在緻辭中祝賀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他說,政府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主要涉及到政府制度及制度執行力的現代化。因此,推進政治學四大體系建設,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樹華研究員緻辭

中國政治學會張樹華常務副會長在緻辭中,回顧了中國政治學會40年曆程及取得的成績。他表示,政治學會40年來為推進新時期中國政治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後學會将緻力于凝聚力量,引導實踐,努力打造專業的學術共同體。中國政治學界、公共管理學界應緊跟新時代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的步伐,要在學術創新方面有更大作為,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自在、自為、自強”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

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秘書長宋雄偉教授主持論壇上半場

論壇上半場由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秘書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宋雄偉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範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李俊清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燕繼榮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旭峰教授、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陳安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柴寶勇教授分别作論壇主題發言。

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樹華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張樹華研究員在《世界大變局與中國政治學自主自強之路》的報告中指出,應該準确把握當今世界政治正在發生的根本性質變,面對西方鼓吹民主泡沫、進行政治擴張的世界病源式行為,中國要汲取冷戰後30年世界政治的教訓,用中華文明的複興破解西方中心論、曆史終結論、國強必霸論、文明沖突論,努力實現由“中國之制”到“中國之治”,用優良的制度推進國家的有效治理。

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會長範文教授作主題報告

範文教授在《政府治理現代化中價值取向》的報告中指出,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治理價值觀念是政府治理活動的靈魂。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堅持正确的政治價值觀,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政府治理需要強調人本、責任、效率、公平、法治、透明等價值理念,推進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效能政府、公平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要對廣大公務員及幹部深入進行科學的理想信仰及價值觀教育,注重培養公共行政精神。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李俊清教授作主題報告

李俊清教授在《國家政治現代化視域下的民族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民族”是人類社會最為普遍的文化與政治現象之一,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幾乎都自在或自覺地歸屬于某個民族。“沒有一條國家分界線是與民族的自然分界線,即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的”。因此,如何調适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大多數國家都必須面對的普遍性問題。今日中國應該在理論上清晰認知、實踐中妥善施策,強化“國族”建構,提升“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燕繼榮教授作主題報告

燕繼榮教授在《基層治理創新的意義和空間》的報告中指出,基層治理和國家治理密切相關,危機的應對和管理,不僅需要政府的管控,也需要基層治理發揮組織力量。我國的基層治理始于上世紀90年代,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如加強基層黨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鼓勵社會組織的發展等。展望未來,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界需要正确總結我國基層治理的經驗,堅持黨的領導,提高基層治理的效能。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旭峰教授作主題報告

朱旭峰教授在《數字政府的發展與治理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智慧城市等現代化概念體系推動了數字政府、數字治理的現實應用和研究發展。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到城市建設中的各個方面,并且在新冠疫情的應對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敏捷優勢。然而數字應用在技術安全、倫理規範、法治建設、政務運行等維度亟待有效的治理機制和應對,這也是數字治理未來的諸多研究取向。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陳安研究員作主題報告

陳安研究員在《政府的風險與應急治理》的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政府主要面臨自然災害、生産安全事故、重大傳染性疾病與食品安全事故、國家安全與社會4種重大風險,且已形成“一案三制”為核心框架的應急管理體系。“一案”指應急預案,“三制”指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制。中國可以借鑒治理理論,促進治理主體多元化以應對這些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柴寶勇教授作主題報告

柴寶勇教授在《中國國家治理範疇下黨規的生成與邏輯作用》的報告中指出,黨内法規在國家治理的層面上有着重要作用。黨規發展與完善在于:在中國國家治理的要素構成中找到黨内法規的結構位置,深化黨内法規的政治學基礎理論;兼顧黨内法規的理論和實踐,以理論助推黨内法規的清理、修訂和編制。黨内法規制度體系的流程可以依照“立規—執規—守規”的步驟性不斷完善、做到有章可循。黨規的發展将使中國國家治理制度更加完善,中國自覺、中國自信、中國标準與中國學派才真正有其本質性内涵。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公管學院副院長任丙強教授主持論壇下半場

論壇下半場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公管學院副院長任丙強主持。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胡象明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章文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何豔玲教授、中央财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姜玲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肖立輝教授、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國山教授、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公管學院院長蔡勁松教授分别作論壇主題發言。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胡象明教授作主題報告

胡象明教授在《應對新冠疫情機制及其對國家治理模式變革的啟示》的報告中指出, 為有效控制疫情,我國建立了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包括統一領導、快速決策、靠前指導、集中優勢資源、及時發布信息、科學應對、全民動員、多方參與等機制,實踐證明這個機制是有效的。應對疫情的有效機制,必然會促進我國治理模式變革,有助于推動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章文光教授作主題報告

章文光教授在《産業扶貧對産業興旺的啟示》的報告中指出,在鄉村振興階段,産業興旺要汲取産業扶貧的經驗教訓,圍繞一個目标——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升兩種潛力——農業生态潛力和人力資源潛力,推進三維創新——制度、組織和技術創新,實施四項策略——“集約化策略”“生産多樣化策略”“收入多樣化策略”和“綜合策略”,破解五大難題——産業融合、産業升級、産業生産模式創新、産業市場化和産業支撐完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何豔玲教授作主題報告

何豔玲教授在《國家治理的微觀基礎:再讨論與再定義》的報告中指出,認識社會的結構化屬性,是國家治理的微觀基礎。當下我國主要存在三種結構化力量,即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互聯網化。其中,互聯網化正深刻影響着社會的結構屬性。在此背景下,必須要重構國家治理和社會體系之間的關系,使治理的微觀基礎适應多元性、異質性、流動性的社會。我國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已取得了初步進展,表現為:改變政策制定邏輯應對開放性;形成有效的公共辯論利用開放性;通過社會創新拓展想象力建構開放性。

中央财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姜玲教授作主題報告

姜玲教授在《五年規劃與國家治理》的報告中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曆史交彙點,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完善、新冠疫情沖擊,研究“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報告分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編制實施的十三個五年規劃,對五年規劃的功能定位、本質作用、自身變革、内容變化、機制變化進行了回顧,對“十四五”規劃要重視的442結構以及若幹均衡關系進行了分析,并從編制實踐中面臨的若幹“困境”場景出發,對治理能力提升導向的規劃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肖立輝教授作主題報告

肖立輝教授在《基層治理中黨建融合的實踐形式及其價值》的報告中指出,在基層治理過程中融合黨建,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基層黨建工作力量的融合,也就是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基層黨組織的力量融合與整合,其實踐形式主要是各種類型的黨建聯合體,以非建制的方式實體化運作,是對起着基礎性主幹性的建制黨組織發揮作用的一種有益補充;二是基層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工作的融合與整合,其實踐形式就是黨建統籌引領治理,将各類治理資源吸納到執政黨的執政體制之中,從而促進黨建與治理的資源整合。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國山教授作主題報告

張國山教授在《市場監管的曆史邏輯與機遇》的報告中指出,綜合性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模式是由中國的曆史邏輯和現實發展階段與國情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監管已經走過了傳統監管、規範監管、現代監管的過渡階段,正處于現代監管的加速推進階段。十八大以來政府“放管服”改革以監管制度為核心出台系列舉措,突出了監管的職能地位,打造了“放松規制”的中國方案,将監管制度推上了系統化和科學實踐的軌道,迎來了監管改革成就的輝煌期,同時,也是監管理論研究的最好機遇期。作為政府五大職能之一,市場監管職能的研究最為薄弱,呼籲學術理論界投入監管研究,推動學科建設,為監管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貢獻力量。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公管學院院長蔡勁松教授作主題報告

蔡勁松教授在《城市文化治理之道》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治理作為促進一流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重在突出治理過程的文化向度、提升治理目标的文化蘊含與品質。新時代城市文化治理應樹立“培育核心價值、激發文化動力、促進協同協調、塑造城市品格”的新思維,探索“理念更新—機制創新—治建結合—創意營造—打造格局—傳遞價值”的内在邏輯,從加強城市文化治理頂層設計、構建一流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宜居優美的城市文化景觀等方面,着力提升文化治理效能,為城市發展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賦予城市更長久的文化驅動力和生命力。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冬雪教授作會議總結

2020年正值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作為國内政治學界與中國政治學會的一次學術交流盛會,本次論壇的舉辦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持。

(朱婧雯  文/王遠程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