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動态 > 正文

我院胡象明教授和詹承豫教授參加“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學術研讨會并作報告

【 發布日期:2022-04-08 】


2022年4月2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學術研讨會成功召開,會議分為開幕式、主旨報告、專題研讨、會議總結四個部分。包括清華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複旦大學、南京大學、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20所高校應急管理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相聚雲端,會議由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辦,共同圍繞着“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讨。此外,國内外高校的諸多專家學者、應急管理領域的本科生、碩博研究生也參與會議。

我院胡象明教授和詹承豫教授分别以《影響我國城市洪澇災害治理能力的十大短闆》和《靠前指揮還是居中協調:基于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應急指揮模式研究》作主旨報告和專題報告。

胡象明教授對城市洪澇災害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理論反思,指出要進一步彌補短闆,破除木桶效應。認為影響我國城市洪澇災害治理能力的十大短闆可分為硬件和軟件兩類。硬件方面包括預警科技支撐能力不足、城市應急信息平台建設滞後等。軟件方面包括地方政府在觀念上重發展輕安全、城市應急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并指出要進一步彌補短闆,破除木桶效應,具體包括第一要遵循規律,抓住主要矛盾。第二要對城市洪澇災害治理能力進行評估,因地制宜完善工作。第三,硬件方面要實現基礎設施、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軟件方面要做好體制機制改革和人的素質提升。

詹承豫教授對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應急指揮進行了深刻剖析,并構建了“損害類型—确定程度”應急指揮模式二維矩陣圖。通過對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應急指揮的時空回溯,深刻剖析了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應對中應急指揮過程,指出存在時間滞後、空間單點、黨政配合不協調等問題,并從應急指揮者的個人領導風格和決策偏好、應急指揮知識局限、不同風險情景的應急指揮模式等分析了具體原因。最後,基于當前應急指揮實踐問題,結合對應急指揮應當靠前指揮還是居中協調的理論思考,構建了“損害類型—确定程度”應急指揮模式的二維矩陣,為重大災害情景下應急指揮模式選擇提供了科學的分析工具。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作為全國首批設置應急管理二級學科的高校之一,高度重視應急管理二級學科和專業建設工作,在科學研究和課程建設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其中胡象明教授和詹承豫教授受邀參加國務院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組,多次前往鄭州重災區開展現場調查,參與撰寫評估報告,并收到應急管理部感謝信。未來北航應急管理學科将繼續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智庫建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


( 編輯/朱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