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動态 > 正文

消息速遞 | 我院2023年度獲批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及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介紹

【 發布日期:2023-10-30 】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和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公布2023年立項名單,我院共獲批4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項。現對獲得立項的項目予以介紹。

塗曉芳  副教授

項目類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項目名稱:基層減負中“數字形式主義”的生成邏輯與治理路徑研究

項目簡介:

2021年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規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通知》,專項整治“數字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然而,在數字技術廣泛賦能基層減負的同時,也逐漸湧現出“信息形式主義”“數字留痕”等不同面向的“數字形式主義”,成為數字技術加持下形式主義的新變種。本課題從理論維度、實踐維度和發展維度三個層面開展研究。首先從激勵相容度和供需匹配度兩個維度對基層減負中出現的“數字形式主義”進行分類,其次構建“個體——技術——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各類“數字形式主義”的生成邏輯,進而提出在高壓反腐導緻地方官員政績目标從“邀功”到“避責”轉變的治理情境下,要完善官員績效考核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政策解讀力。

張路蓬  副教授

項目類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項目名稱:戰略性新興産業跨界融合網絡的演化機理及引導策略研究

項目簡介:

目前,世界範圍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曆史性交彙,全球科技進入新一輪創新密集期,我國經濟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黨中央、國務院着眼于應對國際經濟格局和未來可持續發展而做出的重要決策。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地域集中、上中下遊産業集聚、創新組織互動共生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但是,協調失靈制約創新資源的跨域流動、技術壁壘限制橫向集群的融通合作、生态缺陷阻礙創新網絡的擴張增效等問題逐步凸顯。本項目主要聚焦于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融合發展問題。首先,從産業融合理論及企業跨界戰略角度出發,結合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實踐,挖掘影響産業跨界融合網絡演化的關鍵作用要素。其次,構建基于“網絡演化階段—要素融合關系—網絡發展特征”于一體的跨界融合網絡演化機理的分析框架,揭示跨界融合網絡在不同階段的演化機理,并進行學理及實證闡釋。最後,尋找市場、政策工具等生态要素的組合,探索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跨界融合網絡的引導路徑,并提出政策建議。

孫錦露  助理教授

項目類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項目名稱:數字技術助推綠色消費行為研究

項目簡介:

綠色消費是各類消費主體在消費活動全過程中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的行為。然而,我國的綠色消費需求仍待激發和釋放,長效機制尚需完善。随着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在數字環境中的消費和決策機會日益增多,數字助推作為一種操作簡便、覆蓋面廣、可持續性強的技術,對促進環保行為和綠色消費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旨在深入研究數字技術對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即系統分析數字助推技術應用于綠色消費的理論原理、實施策略、影響效果等。課題将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我國綠色消費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視角和政策依據,促進國家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實現。

李跟強 副教授

項目類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項目名稱:全球價值鍊視角的數字經濟賦能産業鍊供應鍊韌性提升研究:測度、機制與路徑

項目簡介:

近年來一些國家通過關鍵技術出口管制等措施,對高科技核心産品和零部件實施技術封鎖,嚴重威脅着我國産業鍊供應鍊安全。伴随着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數字經濟逐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厘清數字經濟能否以及如何賦能一國産業鍊供應鍊韌性提升,對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具韌性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目前較少有産業鍊供應鍊韌性的綜合全面的測度,鮮有考慮投入産出關聯因素量化考察數字經濟對産業鍊供應鍊韌性的作用機制。本課題從全球價值鍊的視角,首先借鑒經濟韌性的概念,結合價值鍊網絡特征,從經濟韌性和網絡韌性等方面綜合刻畫産業鍊供應鍊韌性,然後從強鍊、延鍊、多樣化等渠道考察數字經濟對産業鍊供應鍊韌性的影響機制,最後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讨論數字經濟賦能産業鍊供應鍊韌性提升的實現路徑,為有效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提供政策參考。

編輯|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