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動态 > 正文

回顧:第八屆中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賽——特等獎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 韌喻新生隊

【 發布日期:2024-05-30 】

案例名稱:《從“脆弱舊房”到“安心港灣”:北京H區T社區更新難題迎“韌”而解之路》

隊伍名稱:韌喻新生隊

所獲獎項:特等獎第二名

所在院校: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

指導教師:蔡勁松

隊伍成員:塵興邦、李寶強、陳麗娟、付銳涵、牛亞欣

案例簡介

本案例主要聚焦北京市T社區以加裝電梯為核心的社區更新治理,重點再現了由于存在風險識别模糊、執行阻滞超載、溝通壁壘糙厚等現象,社區更新問題頻發、隐患重重,最後協調多方利益主體資源,構建社區更新韌性治理體系,化解社區更新多維風險,逐步破解社區更新難題的過程。案例基于韌性治理和協商治理理論,構建“理念—主體—制度—過程”(ISSP)的整合式分析框架,從“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治理制度、治理過程”4個維度深入剖析T社區更新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及原因,探究社區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更新的實踐脈絡與具體路徑,提煉T社區更新的成功經驗與實踐理路,并提出具體可行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其他地區的社區更新治理提供可借鑒的範本。

案例描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随着我國城鎮化不斷加快,社區更新已被作為城市更新治理的突出單元與重點模塊。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推進老舊社區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部署,改善老百姓居住環境和出行條件,解決“懸空老人”、殘疾人等群體上下樓難題的重要舉措。

位于北京H區的T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老舊社區,6年前,T社區啟動了以加裝電梯為主的一系列社區更新,但在推進過程中,居民、物業、改造方等多方群體之間利益糾葛深厚、矛盾交織不斷,并且伴随社區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老齡化态勢逐漸加重,加之社區樓房逐漸老舊,基礎設施問題不斷暴露,社區内“空”外“疲”,空間需求迫切,風險隐患四起,更新體系“脆弱”難捱,社區基層治理者力求将“脆弱舊房”改造為“安心港灣”,社區的“更新之路”也經曆了一段“浴火重生”的時期……

【起】内空外疲:社區“由内至外”老齡化,沉疴難抗壓

T社區建成年代久,居民結構日益老齡化,高樓層居民對加裝電梯的需求較高,同時,社區基礎設施隐患繁雜,居住環境受損嚴重,亟待推進社區更新。加裝電梯工作啟動初期,社區居民意見分化,多數低樓層居民持反對态度,改造方、物業、街道等多方主體難以協調推進,加裝電梯成為社區更新的萬難事之首。

【承】風險四起:多方“利益糾葛”激烈化,風險四面起

加裝電梯對低樓層居民的不利影響非常大,如噪音、遮光等,T社區部分低樓層居民抱團堅決反對加裝電梯,居民之間的多年鄰裡積怨借加裝電梯集中爆發,阻撓施工、拆毀電梯……同時,居民對改造方的利益信任缺失,物業也不願承擔維護成本,多方主體溝通壁壘嚴重,加裝電梯工作陷入集體行動困境。

【轉】破而後立:社區“左通右達”清晰化,制度破後立

T社區積極引入北京電視台《向前一步》入場調解,構建居民、改造方、物業、電梯設計專家、社區兩委等多群體協商平台,溝通經濟利益、施工風險,化解多主體信任缺失問題,調和居民矛盾。社區同步構建“三用工作法”“五位一體”“五步工作法”等社區更新治理制度,社區更新治理體系風險抵禦能力得到恢複。

【合】韌喻新生:融嵌“韌性協商”常态化,社區展新顔

T社區更新制度持續推動,加裝電梯等一系列社區更新工作漸有成效,治理過程中,社區以“韌性”“協商”為核心抓手,構建社區更新韌性治理體系,形成“黨建引領議事協商”社區更新治理辦法,休閑空間、文化建設等多維度更新工作逐步推進,社區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整體而言,針對群體之多、要素之雜、矛盾之深、範圍之廣的社區更新治理工作,T社區的長久探索與實踐理路,提升了社區内生性治理能力,也是基層治理者面臨多群體複雜沖突的風險場域而艱難探索的現實映射。

案例分析

本案例基于韌性治理和協商治理理論,構建“理念—主體—制度—過程”(ISSP)的本土化整合式分析框架,深入剖析T社區更新全生命周期治理過程。

随着社區更新等基層治理情境日益複雜,傳統韌性治理理論的分析脈絡及内容相對側重治理效能及目标管控,對于基層治理場域中的複雜群體沖突缺乏更聚焦的研究分析範式,多元利益相關者作用下的社區更新治理過程較難清晰闡釋;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在韌性治理的基礎上,探索尋求更有效的多元主體協商模式和更多維的執行範式,協商治理在基層社區更新治理中的需求日益提升,已成為平衡和解決複雜群體沖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範式。

依托協商理念培育、協商主體互嵌、協商策略匹配、協商進路塑造等邏輯理路,對韌性治理理論“理念韌性、主體韌性、制度韌性、過程韌性”四個維度的研究脈絡和内涵進行修正調适與嵌套優化,着眼于理念培育、主體互嵌、制度适應、過程塑造四個維度及其複合組态,提出“理念—主體—制度—過程”(Idea-Subject-System-Process,ISSP)的本土化整合式分析框架,以闡釋基層城市社區更新複雜治理過程中的多群體協商民主特征(圖1)。相比于傳統的單一分析視角,ISSP分析框架将社區更新治理劃分為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治理制度與治理過程4個維度,更能匹配風險社會治理需要,反映中國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協商式特征,清晰體現城市基層社區更新的治理實踐、理論内涵及運轉模式。

圖1:理念—主體—制度—過程(ISSP)分析框架

具體到本案例中,治理理念維度,T社區以彈性适應為理念内核,化解多維度、多要素、多結構風險隐患,培育協商民主式理念,以公民理性參與和多方協調共識為核心,實現社區更新常态化治理,提升治理理念韌性。治理主體維度,T社區構建以政府、社區、居民等多群體協商行動網絡為主要架構的主體結構模式,重點強調組織及主體之間的互相融嵌,構造多元群體的協商民主共治架構,提升主體結構韌性。治理制度維度,T社區複雜治理系統下的治理制度嵌合多維度治理環境,針對不同情境進行适應執行和動态調适,并匹配适當的協商治理決策、技術和形式,提升組織制度韌性。治理過程維度,T社區注重更新治理過程的柔性保障,強調多維制度的效能轉化與閉環治理體系,并契合多維制度化溝通與公衆參與實踐的協商進路,提升治理過程韌性。

回顧T社區更新治理全程,本案例系統性映射出基層社區更新治理風險識别意識與常态治理文化缺失;治理主體單一,組織結構隔離;治理制度适應執行效能低;全周期閉環治理過程缺乏柔性保障等現實問題。基于此,本案例從“韌性賦能更新,構築協商文化;多元協商推進,社區主體引導;匹配制度策略,系統規劃全局;黨建引領議事,塑造協商進路”等方面,提出“韌性+協商”有效賦能社區更新治理的“四位一體”實踐理路(圖2)。

圖2:基于ISSP分析框架的社區更新治理“四位一體”實踐理路

案例價值

在當前基層治理要素繁雜、矛盾多重、主體多元的大背景下,社區更新有效治理的路徑探赜已成為基層治理的典型問題。以系統彈性适應、動态自我調适為核心的韌性治理,加之多元主體協商、組織載體互嵌、民主共治賦能、制度策略規範的協商治理,能夠突破傳統科層治理與單一治理的局限,進一步為社區更新及基層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建設研究提供新視角。

本案例基于韌性治理和協商治理理論,創新性構建“理念—主體—制度—過程”(ISSP)的整合式分析框架,系統性識别歸納基層社區更新治理存在的治理理念不清、治理主體沖突、治理制度缺欠、治理過程低能等現實問題與具體成因,探究社區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更新的實踐脈絡與具體路徑,構建“韌性+協商”有效賦能社區更新治理的“四位一體”實踐理路,提出理念彈性适應、主體多元協商、制度動态調适、過程柔性保障等可行性策略,通過理念賦能、主體構築、動态執行和治理反饋形成全生命周期社區更新治理優化路徑,以期為其他地區的社區更新治理提供可借鑒的範本。

團隊風采

指導教師簡介


蔡勁松,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領軍人才,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等。主要從事文化傳播與管理、風險決策與科技治理、高教管理及公共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兼任全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藝術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副秘書長、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化傳播》集刊主編等。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會員。

團隊簡介

“韌喻新生隊”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MPA研究生組成。團隊多名成員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科技日報社、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河北省邱縣紀委等公務系統、事業單位工作,分别組織開展多項重點工作與社會活動,榮獲多類獎項,擁有豐富的組織管理經驗。團隊成員在SCI、北大核心等期刊發表文章近20篇,主編/副主編/參編書籍(教材)7部,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參與國自然、國社科、校企合作等多項研究課題,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優秀共産黨員、優秀研究生、優秀學生幹部、省級優秀畢業生,“互聯網+”“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獎項10餘項,參與多項社會實踐項目,學術研究、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積累豐富。團隊成員先進事迹得到《中國科技報》、《工人日報》、《中國工人》、中華全國總工會官網、學校學院等地方媒體及公衆号廣泛報道。

賽後感言

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依托組委會精心搭建的賽事平台,“韌喻新生隊”憑借堅毅與智慧,共同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曆史。參賽曆程中的每一步跋涉都見證了我們不懈的追求與探索,每一次磨砺都讓我們的成果日臻完善,每一場論辯都彰顯了團隊的凝聚力與智慧的火花。榮獲全國特等獎,這不僅是對過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未來前行的激勵。

參賽籌備近半年,團隊成員積極備賽,默契無間,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開會研讨,無一不記錄着我們的用心付出和戰鬥之情。正如所言:“何為芳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頭有一路的故事,低頭有堅定的腳步,擡頭有清晰的遠方。”

在此,我們向擁有深厚專業造詣的指導老師、無私奉獻的團隊夥伴、熱情支持的朋友們表達最深切的敬意,我們的榮譽,仰賴大家的智慧與汗水鑄就而成!在未來的公共管理研究與實踐道路上,我們會持續探索超越,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彙聚磅礴青春正能量,譜寫敢夢敢想新篇章!

來源:全國MPA指導教育委員會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