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結果,我院一舉獲批5個項目,為近年來曆史新高。獲批項目包括重點項目1項:陳文博教授主持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70年發展曆程與經驗研究”;一般項目3項:謝寶富教授主持的“時間-過程-心态”視域下一線城市流動人口住房租賃穩定性研究、劉亞娜教授主持的“基于循證實踐的中國特色社區養老共同體構建與治理研究”、楊磊副教授主持的“特困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多元需求及其社會支持體系優化研究”;青年項目1項:趙雨涵老師主持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的統計測度 、國際比較與路徑選擇研究”。

以下為本次立項項目簡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70年發展曆程與經驗研究
陳文博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70年的發展史,是一部堅持與發展、加強與改善、鞏固與創新的曆史,蘊含着“中國之治”的重要制度密碼。本課題嘗試構建人大制度演化的新分析框架,探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與演化曆程,剖析人大制度演化的機理、邏輯與特征,并與西方議會制度的演化加以比較,總結提煉我國人大制度演化的規律、經驗及其優越性,并指出該制度發展的趨勢與完善的對策。
“時間-過程-心态”視域下一線城市流動人口住房租賃穩定性研究
謝寶富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強調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提升住房租賃穩定性,促進流動人口市民化。然而,迄今為止,學界對流動人口住房租賃穩定性尚乏基本探讨。本項目拟以流動人口住房租賃問題凸顯的一線城市為例,從時間、過程、心态的三維視阈,考察流動人口住房租賃穩定的内涵、特征及問題,分析其影響因素、作用機理及深層原因,并從加強住房租賃服務管理、促進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等角度,探索提升流動人口住房租賃穩定性的具體思路與辦法。
基于循證實踐的中國特色社區養老共同體構建與治理研究
劉亞娜

本課題基于循證實踐,運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共同體的系統構建與本土化治理,以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化養老難點、堵點和新題,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創新新形态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社區養老共同體不僅是社區治理問題,更是養老實踐的重要課題,這一全新概念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對其内涵、特質做理論闡釋,以豐富和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和基層治理理論;社區養老共同體不是一個無差别的整體,整體性體系建構的同時結合地方經驗和實踐進行分層分類研究,有針對性地分析差異化類型的建構邏輯;多學科交融,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機制,實現在地安老的高質量社區居家養老,健全基層治理體系。
特困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多元需求及其社會支持體系優化研究
楊磊

在推進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背景下,該課題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聚焦長期照護需求最強烈的群體—特困失能老人,系統深入地研究其長期護理保險多元需求,評估社會支持體系的效果并提出政策建議。課題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基于離散選擇模型,立足社會政策的相關理論,重點聚焦特困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的多元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突出需求偏好的異質性,總結凝練特困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多元需求的一般模式和規律,梳理和評估當前的社會支持體系并提出政策建議。課題的開展有助于提升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實施精準度,完善老年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現代化産業體系的統計測度 、國際比較與路徑選擇研究
趙雨涵

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然而,有關現代化産業體系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内涵界定欠缺學理分析,統計測度不夠且缺乏國際可比性,影響因素亟需定量分析。本課題将建立一個系統合理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分析框架,測算并比較中國與發達國家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時空演變情況,總結中國優勢條件與發展瓶頸,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進而,建立計量模型估計影響因素的邊際效應,并結合組态理論與模糊集比較定性分析(fsQCA)方法,識别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實現路徑。這對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理論與統計測度框架,探尋關鍵影響因素以及科學規劃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