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魏玖長院長、李義娜老師、崔育寶老師一行訪問我院,與我院蔡勁松院長、詹承豫副院長、公共政策與應急管理研究所長鐘爽老師、應急管理研究所吳培熠老師,進行了簡短的座談與應急學科交流。

座談結束後,魏玖長教授莅臨人文講堂,為師生作題為“見微知著:科學預判風險态勢的過程分析與能力建設”的報告。此次報告會由我院主辦,來自多個學院的近兩百名師生參加。報告會由詹承豫副院長主持。

魏玖長教授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另任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特聘專家,研究領域為風險分析與溝通,有豐碩的研究成果。2009年,魏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中科院青年人才項目),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2016年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7年入選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第三屆優秀會員,2020年獲得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
魏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對潛在風險進行見微知著性預判對決策者及早識别與準确評估風險狀态意義重大,但要求具備敏銳洞察力、豐富想象力和多學科知識融合能力。
魏教授闡述了科學預判風險的迫切性,包括管理者與風險場景之間的距離在演變、風險狀态信号隐藏性與滞後性在增強、風險的演化與溢出過程的加速以及互聯網大數據公司的預判優勢等。

魏教授指出,風險的預判主要包括風險自身累積量的增加、風險與風險之間的關聯兩個方面。魏教授将潛在風險的科學預判過程分為信号甄别,邏輯判别與事态估測三個階段,将管理者的風險預判類型劃分為演化型風險、系統性風險、隐蔽型風險和連鎖型風險,并從時間累積和跨界傳導兩個維度構建了潛在風險的科學預判模型。
在此基礎上,魏教授提出了四項推論:管理對象的脆弱性狀态數量越多,隐藏型風險的漏洞也就越大;管理者與管理對象之間的韌性因素越少,演化型風險的惡性突變可能性越大;管理者與外部利益相關者耦合責任因素的風險敞口越多,連鎖型風險性就越大帶來的沖擊性或波及性也就越大;韌性因素越弱、耦合責任的風險敞口越大,系統型風險的可控性時間窗口也就越短。
報告結束後,師生積極參與,就風險預判等話題與魏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讨。

最後,蔡勁松院長代表學院為魏玖長教授頒發了人文講堂證書,雙方教師一起合影留念。


編輯:張恒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