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論壇講座 > 正文

人文公管學院舉辦第11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

【 發布日期:2024-03-10 】

3月7日下午,人文公管學院第11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在北航公共管理系統工程實驗室/智慧課堂舉辦。本期沙龍由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生劉暢、龍彥文進行學術分享,劉楊副教授、樊文強副研究員擔任點評嘉賓,專職輔導員夏文靜以及來自不同專業的在讀博士生、碩士生參加,沙龍由劉楊主持。


劉暢做題為《當代大學生心理調适的特征和培養機制研究》的分享。她首先基于我國大學生心理調适行為有不同于前輩們的特征,而高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為幹預實踐仍存在滞後的背景,探索當代大學生心理調适特征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行為幹預實踐與管理。分為四個維度研究:研究一訪談了教師、教務管理人員、本科生和研究生,得出當代大學生心理調适行為的五大特征。研究二開展了橫斷曆史元分析,差異很大、主動求助、情感淡漠、人際協調能力低得到驗證,自我意識無顯著變化。研究三基于兩所大學心理測評數據,進一步驗證研究一的結果。研究四提出針對大學生心理調适特征的“導師+”模式,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符合心理調适特征的四點建議。


龍彥文做題為《教師的技術采納賦能了高質量學習嗎?西藏城鄉課堂的圖景差異》的分享。她首先基于教育數字化發展是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基石的研究背景,立足西藏城鄉課堂,調查教師的技術采納狀況及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運用多層次模型分析發現,教師技術應用程度較高,促進學生對學習内容的理解,但相伴而生的技術焦慮卻不利于學習質量。教師未能借助技術激活課堂互動,城鄉教師間的數字鴻溝加劇了學習質量的落差。城市教師的技術應用使學生獲益更多;而鄉村教師技術焦慮嚴重,阻滞了學生學習質量提升。建議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完善支持教師技能提升的制度保障,教師應回歸教育本真和課堂互動,消解非理性的技術焦慮。


對于劉暢的研究,劉楊首先肯定了研究選題的新穎度,建議增強理論上的建構性、創新性,可以豐富結合最新研究理論,細化分析框架,并對心理調适的概念進一步界定清晰。對于龍彥文的研究,劉楊首先肯定了研究的工作量,建議突出重點研究思路和邏輯,對學習質量的關鍵變量選取進一步推敲,研究假設可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推斷或演進。

對于劉暢的研究,樊文強首先肯定了研究的完整性,建議進一步闡述第三部分研究中高校的選取方式,以便更好支撐前期研究和結論,以案例研究方法豐富管理機制部分的研究,同時對理論框架的具體形式進一步優化。對于龍彥文的研究,樊文強首先肯定了選題的意義,建議标題進一步聚焦重點,優化完善主标題,确保主标題能體現研究特色,研究必要性進一步闡釋清晰,對變量的選取依據要充分論證。

兩位彙報人的精彩分享引起了大家的研究興趣,老師們的精彩點評啟發大家深入思考,在場同學積極參加了讨論,本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圓滿結束。

編輯|高詩佳

供稿 | 塵興邦 李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