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我院院長蔡勁松教授在光明網-理論頻道發表文章

【 發布日期:2021-07-12 】

【思享家】發揮高校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體系中的支撐作用

作者:蔡勁松(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公管學院院長、人文社科高研院院長,教授、博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全面回顧總結了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指明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目标和發展方向。同時,特别強調新的征程上,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強化了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通過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國家建設特别是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為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世界範圍内,高校在一個國家科技競争力中的核心地位和創新資源儲備庫作用,早已形成共識。美、德、英、日等發達國家高校的科技創新長期處于引領位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些國家都十分注重通過強化國家頂層戰略設計保障高校科技創新絕對優勢;重視在優化高校科技創新政策與治理體系中支持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持續引育科技人才、彙聚融合創新智力資源;注重以高校科技創新成果的高效轉化應用打造創新生态的良性循環,等等。

  “十三五”以來,我國高校建設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高水平創新成果集中湧現,近年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校獲獎比例持續保持高位,成為我國知識生産、自主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但在取得顯著科技創新成就的同時,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與治理仍突出存在三方面的不适應和挑戰:一是,科技治理從理念更新上為高校科技創新提供基礎保障不足,需要從傳統的科技“管理”轉變為現代科技“治理”,不斷拓展完善高校科技創新及其發展模式的新理念、新機制;二是,科技治理從制度體系上為高校科技創新提供支撐保障不足,亟待共同探索打造相互契合、互為動力的制度牽引與支持平台;三是,科技治理從實現路徑上為高校科技創新提供建設保障不足,需要加快構建以知識、技術和治理創新一體化為内核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路徑,最終實現創新機制目标、政策決策價值和建設路徑保障的統一。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應積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強國建設主戰場、國家治理現代化重大需求,以科技治理效能激發高校自主創新動能為突破口,進一步發揮高校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體系中的支撐與示範帶動作用,不斷夯實高校作為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的基礎性地位,一體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治理效能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第一,深化改革,創新高校科技治理體制機制。一是加強高校科技治理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着力解決制約高校科技創新的結構性、政策性、體制性矛盾與障礙,建立國家層面“統一領導、高效協同、治理有序”的高校科技治理體制機制,探索高校科技治理綜合改革試點,促進高校科技治理結構向現代化轉型、創新主體向現代化轉向、治理效能向現代化轉化。二是夯實壯大高校科技治理主體。進一步發揮國家科技、教育等職能部門的主導作用,根據不同科技創新治理主體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加快推進高校科技創新分類管理改革,促進“政産學研用”在理念、機制和執行上的大力協同,引導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協同創新。三是探索高校科技治理新機制新模式。探索構建适應科技自立自強需求的高校科技創新協同治理模式,強化統籌高校科技治理“内部、外部”兩個治理維度、“理念層、機制層、執行層”三個治理層面、“制度體系化、目标效能化、方式智能化、實踐閉環化”四個治理内核、“機制與政策互構融合、項目與平台優化融合、學科與團隊交叉融合、風險與預防并置融合、問題與需求牽引融合”五個治理路向、“機制影響-政策供給-要素集成-研發産出-風險評估-動态适調”六個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耦合的治理途徑。

  第二,對接需求,完善高校科技治理政策體系。一是健全完善高校科技治理制度體系。加強高校科技治理制度體系化建設,強化高校科技發展與立法互動,促進國家科技治理相關政策的修訂與完善。完善激勵高校科技創新的政策法律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法律法規機制。二是發揮高校科技治理政策驅動的牽引功能。研究出台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高校科技治理現代化實施細則等系列文件。聚焦國際科技競争前沿,在關鍵技術領域以更加開放的姿态和高效的治理手段推進技術标準化、标準國際化,加快相關政策與技術标準相互認可、轉化運用。三是促進高校科技治理政策舉措落地。總結梳理、修訂彙編“高校科技創新治理政策法規系列文件”,增強政策透明度,擴大政策知曉度,提高政策落實率,形成政府政策統籌引導、高校具體政策措施配套推進的良好制度環境。

  第三,雙輪驅動,增強高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一是以科技治理效能催生高校自主創新動能。堅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治理雙輪驅動,促進高校科技治理從目标需求、資源配置、平台創建到人才聚集、研發産出、創新循環等,全面實現治理效能提升。加快高校科技組織模式創新,鼓勵跨學校、跨地區、跨行業、跨學科組建協同創新團隊,健全協同創新與集中攻關機制,培育形成高校科技創新集群競争優勢。改進高校重大科研項目立項實施與過程管理,探索“揭榜挂帥”和合同化管理新機制。二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高校貢獻。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緊布局、加強統籌,加快推進高校科技組織模式創新。不斷優化高校科研基地布局,支持高校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創建國家研究中心。給予高校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創新平台基地持續穩定的支持,促進優勢學科領域、交叉前沿方向實現國際上的并跑領跑。強化高校科技創新平台管理與績效評估,建立健全高校智庫管理機制。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共性問題,對接創新鍊和産業鍊,重點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三是提升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重點聚焦數理基礎智能、信息材料能源、生命生物科學、空天深地深海等前沿交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的技術受限重大攻關項目,促進項目、基地、人才、資源協同聯動,着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和颠覆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第四,優化環境,營造高校科技創新良好生态。一是涵育高校科技創新文化。實施高校科技創新“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樹立正确的科研創新觀和績效觀。改進高校科技評價方式和途徑,在評價導向上落實國家意志、戰略需求、特色牽引和政策驅動,探索“一校一策”的科技治理制度政策創新,探索提供“診斷式”評估、“預警式”監測、“促建式”評價反饋,提高高校自主創新活力與效率。二是引育科技“創新+治理”型雙領人才。加大高校科技高端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引育力度,完善激發高校科技人才積極性的科學評價及約束、激勵機制。加強知識産權、科技治理等相關學科建設,加強法治、公共管理和科技複合型人才培養,努力打造一支既懂法律、公共管理又懂科技的專家型、國際化高層次人才隊伍。倡導以尊重和保護知識産權、統籌高校科技發展和安全為重要内容的現代科技治理理念,讓高校創新成果得到尊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三是加強高校科研倫理建設。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健全激勵高校科技工作者幹事創業、創新作為、恪守倫理的體制機制。探索構建“事前預防-過程管控-事後追責”全過程、多維度高校科技倫理治理機制,不斷完善高校自身的科技倫理責任體系,促進高校科技倫理治理有據可依、有據必依。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2021-07-09 14:42

(本文摘自光明網 https://share.gmw.cn/theory/2021-07/09/content_34983328.htm,責編:李澍)




( 編輯 / 朱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