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共同體: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作者:張肖陽(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環境社會學博士、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總體要求中強調要“将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設全過程,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言明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決心。此前,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這一講話站在“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高度,直面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的各種挑戰,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包容性和實踐性的理念和價值觀。正是在這一價值觀指導下,本次峰會正式通過了《昆明宣言》,展示出包括中國在内的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的決心和智慧,也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指明前進的方向和道路。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緊迫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态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态過程的總和。當前,全球面臨着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風險。一方面,超過 75% 的全球糧食作物種類都依靠動物授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意味着人類經濟社會供應鍊的基礎會出現問題,這将直接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安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2019 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比以往 1000 萬年的平均速度要快數十至數百倍,而且這一速度還在加快,約有 100 萬種動植物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其中許多物種的滅絕時間可能會發生在幾十年之内,這種局面比人類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嚴峻。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應對全球多樣性喪失的行動卻不盡如人意。由于生物多樣性的多重屬性,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個利益攸關方難以形成區域和國家間的共識,同時各國發展的差異也讓人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和行動上很難做到協調一緻。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際社會正面臨諸多政治和經濟上的不确定因素。2010 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提出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 2020 目标”(即“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标”),截止到 2020 年,隻有 6 個目标得以部分實現,其餘的 14 個目标均無法如期完成。
“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解答生态之問
面對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風險和挑戰,亟待喚起國際社會對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和全球環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視和一緻行動。從事和完成這些工作要求人們必須事先思考和回答四個根本問題:如何凝聚共識?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明确方向?如何形成合作?“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代表着中國政府和人民對這四個根本問題的回答。地球是人與自然存續的根本,是人類自身核心利益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雖然是由人類來推動和執行的,但卻要求人類社會超越人類中心主義,以尊崇自然的平等眼光看待人自身之外的地球生物。
在凝聚共識問題上,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正是中國多年來在生态文明建設領域所踐行的宗旨和所取得的成效。實踐表明,以生态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可以成為凝聚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球環境治理共識的首要原則。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中國秉承對人類文明負責的态度,将生态文明作為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治理行動當作排在首位的引領原則來強調。生态文明理念源于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學思想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已經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頂層發展戰略,也是根治工業文明環境之痛的中國方案。在人類發展曆程中,工業文明介于農業文明和信息化時代之間。西方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财富,但走過的“彎路”也為世界提供了發人深省的前車之鑒。工業文明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所引發的環境公害導緻震驚世界的巨大損失,所積累的氣候變化問題一直威脅着人類文明的存續和發展。曆史教訓警示人們:人類試圖淩駕于自然之上的文明必然會被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所替代,“生态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趨勢”。在生物多樣性治理方面,生态文明理念倡導對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這種一體性和系統化的治理理念把握了生物多樣性問題的根源,強調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治理必須尊重生态系統的内在規律,對生态要素進行統籌兼顧,而非僅僅孤立地關注生物或環境問題本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正如生物多樣性治理同樣也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方能真正實現一體性治理。
在如何克服困難問題上,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主張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力來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綠色轉型是中國解決自身資源環境生态問題的基礎之策和動力之源。轉型的“轉”字着落在三個方面:制度、生活和生産。在制度方面,中國已經圍繞綠色轉型深入推進了一系列體制改革,健全了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形成了完善的資源價格機制;在生活方面,中國提倡簡約适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創造生态友好型社會;在生産方面,中國推廣傳統能源的低碳利用,清潔能源的普及應用,并大力發展環保産業,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這三個方面漸漸形成一種合力,共同構建了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和空間格局,并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用實打實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優勢,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中國并沒有偏安一隅,而是秉持“授人以漁”的理念,将綠色發展的成果共享給世界。中國是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并在“一帶一路”建設,南南務實合作以及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中,盡己所能提高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方面的能力。實踐證明,綠色轉型的成果看得見、摸得着、有實效,是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的必由之路。
在如何明确方向問題上,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向也應當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不能在環境、經濟,就業和貧困問題上各自為政,這樣的結果隻能讓差距越來越大,富者越富,且享受環境的外部效益,窮者越窮,且承擔環境的外部成本。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已經通過實踐證明,隻有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發展中的經濟和環境成果,才能凝聚人心,隻有人民獲得感成色足、幸福感可持續、安全感有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和環境的全面治理才能相互協調。
在如何形成合作問題上,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強調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規則和信用是國際治理體系有效運轉的基石,當今國際治理體系所面臨的分化挑戰,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國際治理體系規則和信用的信心動搖。全球環境治理從屬于國際治理體系,後者的動搖自然會阻礙前者,後者的穩定自然會推動前者。一些發達國家赤裸裸地堅持“雙重标準”——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就采納,凡是對自己不利的就抛棄,這種單邊主義不僅是對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規則的破壞,也在全球環境治理中延續了一種霸權主義和實用主義。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弘揚了一種尊重國際規則,以多邊主義促進合作的主旋律,強調在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兼顧雄心和能力的環境保護目标,讓公平合理成為合作共赢的堅實基礎,讓合作共赢成為維護公平合理的動力。
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習近平主席在闡釋“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時,特别提到一句古語:“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句話出自《荀子·天倫》,意思是萬物各自得到自然融合的和合之氣而産生,各自得到相應的滋養而成長。這句古語表達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兩個美好願景:和以生,代表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養以成,代表着人與自然的綠色發展。而支撐這種和諧共生理念的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對自然的尊重,順應和保護;支撐綠色發展理念的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诠釋,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赢目标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主席并非首次引用這句古語,早在 2015 年 12 月,他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把這句古語作為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生态文明建設成就的開場白。2018 年 5 月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提到這句古語,2021 年 4 月又出現在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曆時六年,習近平主席四次在國内外最高級别的環境會議中講出這句古語,這意味着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正在與時俱進的發展和日益深入人心,在世界舞台上引發越來越多的共鳴。《昆明宣言》在曆史上首次寫入中國“生态文明”的理念便是最好的證明。目前,地球上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尚未達到30 個,這些國家的人口也沒有達到 10 億,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以 14 億人口的體量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形成了中國縱觀東西南北,覆蓋各類生态地形地貌,生态保護、生态修複和生态服務并舉的生态治理新格局。中國作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正在以身作則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球環境治理工作,并将繼續和世界人民一道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子孫、為人類,為地球書寫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本文摘自光明思想理論網 https://theory.gmw.cn/2021-11/04/content_35286065.htm,責編:李澍)
( 編輯 / 朱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