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我院劉賢偉副教授在《中國科學報》發表文章

【 發布日期:2023-03-09 】

“阿爾特曼”們辍學的啟示——

研究生要有“研究”味道





■劉賢偉

近期,随着聊天機器人ChatGPT火遍全球,其締造者、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阿爾特曼也聲名鵲起。當人們追蹤他的成長經曆時,吃驚地發現這位“ChatGPT之父”竟然如比爾·蓋茨、喬布斯等科技精英一樣,也是一位本科階段便從名校退學的“辍學生”。

也就在這段時間,我國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本次研究生考試全國報考人數為474萬,再次創下曆史新高。

将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對比,很容易引發“大學還要上嗎”“研究生需要搶破頭讀嗎”等疑問。相關現象背後,對我們的人才培養有哪些啟示?

自我驅動至關重要

首先必須明确,無論古今中外,“讀書無用”都是一種錯誤觀點,而某些“辍學生”的成功,更是一種不可複制的“特例”。不過,這些成功“辍學生”的某些特點,也許能給我們的創新人才培養帶來一些啟示。

以阿爾特曼為例,作為美國斯坦福大學辍學生,他出身于一個條件優渥的猶太家庭,從小就擁有豐富、充足的家庭文化資本。而現年37歲的他,在8歲時便接觸計算機,并展現出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強烈好奇心及濃厚興趣。這樣的“待遇”是同時代絕大多數中國孩子所難以企及的。

事實上,同期的中國孩子大多在按部就班完成學校課業、應對升學考試,一些孩子參加的所謂“興趣班”也大多是家長的“興趣”。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阿爾特曼是一個“天才”,不如說他是一個“幸運兒”。

不過我們的确應該反思——在上述對比中,我們的教育(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是否能夠補齊兩者之間的某些差距?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不但出現在阿爾特曼身上,在馬克·紮克伯格等知名“辍學生”的身上同樣有所體現。換句話說,在這些人步入大學,乃至“辍學”之前,原生家庭已經為他們做好了充分的知識、文化,乃至财力上的準備,也為他們興趣的萌芽、生根和成長提供了開放、包容、鼓勵和尊重的沃土。如果抛開這些不談,僅僅将目光盯在“辍學”這件事上,并由此推導出中國學生不應再追求高學曆的結論,顯然不負責任。

在我看來,“阿爾特曼”們之所以能在科技領域取得如此矚目的成績,離不開在成長過程中秉持對某領域的強烈好奇心和濃厚興趣,并通過持續性的探索和鑽研,在成長早期便取得“裡程碑”式成績,而這種成績又令他們在追求自身理想的過程中樂觀、自信且充滿韌性。

事實上,他們的成功是自我驅動的,這也是他們敢于中斷學業的底氣所在。說得更直白些,在濃厚興趣驅使和明确目标指引下,敷衍完成大學學業成為了他們不可承受之“累贅”。

由此可見,“阿爾特曼”們的成功,辍學隻是表象,自我驅動才是重要内因和關鍵。然而,全國各地奔赴碩士研究生考場的400多萬學子中,又有多少是在研究志趣和明确目标下的自我驅動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缺乏“研究”味道的研究生

不可否認,在我國日益壯大的考研學生群體中,缺乏學術興趣、考研目的迷茫等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考研為何”“考研何為”等問題,很多經曆“二戰”“三戰”的考生都未必能給出清晰、笃定的答案。

2019年公布的《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報告調查》顯示,在受訪學生中,考研動機不明、還未做好就業準備的比例分别達到30%、21%。相當一部分學生之所以考研,是因為他們抗拒步入社會。另一份調查顯示,僅25.6%的受訪者認為身邊大學生考研是出于對學術研究的興趣。

即便不看這些數據,僅就個人經驗而言,在我所接觸的研究生群體中,有學術興趣者也是少數。

如果連學術興趣都沒有,何談“自我驅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曆崇拜”和“文憑情結”依然廣泛存在的當下,本科教育已經出現了某些應試化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甚至公然将學生考研率當成足以誇耀的“賣點”,卻絲毫不考慮這些學生的考研行為有多少出于興趣驅使,又有多少學生在本科期間為研究生生涯做好了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大量缺乏科研興趣和研究定力的學生進入研究生群體,使得碩士研究生群體缺乏“研究”的味道,也使大量教育和科研資源被浪費。

在這方面,除了碩士研究生群體外,博士研究生和大學畢業生群體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在博士生培養規模快速擴大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作用下,博士學位與傳統學術職業逐漸解耦,企業已成為博士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2020年,美國有77%的工科博士畢業生進入企業部門就業。我國目前也有近30%的工科博士畢業生到各類企業就業,在國内頂尖工科類高校該比例可達到50%以上。

這一方面契合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定位,及其與日俱增的高層次人力資本需求;另一方面,對企業的創新環境和高層次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在近期主持的一項調研中,對多位在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的博士畢業生進行了深入訪談。當問及其所在機構與高校的研究工作有何區别時,他們表示,企業工作鍛煉了自身的綜合能力,但研究工作大多是按部就班,完成交辦任務,缺乏能夠激發創新熱情的科研氛圍。

因此,如何營造有利于高層次工程科技人員自身價值發揮和高質量職業發展的企業創新環境,也是需要繼續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申請-審核制”應擴展至碩士招生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我國研究生培養存在諸多問題,但這不能掩蓋多年來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在我國研究生教育處于大衆化初期的今天,更不可能返回整體“精英教育”的路線。

不過,我們必須通過一定的調整,将具有紮實知識能力儲備和科研志趣的學生挑選出來,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和發展空間。

碩士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養保障的源頭。在繼續完善推免制度的同時,碩士生層面的“申請-審核”制可進行漸進性或過渡性的試點嘗試。這主要因為目前我國博士層面的申請—審核制已有相當程度的覆蓋,而針對碩士生的招生還基本延續着“筆試+面試”的傳統模式。

申請-審核制的本質是有效識别人才的過程,在識别學生的學術志趣、實踐能力、培養潛質和發展後勁方面,傳統研究生考錄方式存在較大局限性。

至于有人擔心申請-審核制可能帶來“灰色空間”擴大等問題,在我看來,申請-審核制并不是完全摒棄研究生考試成績,而是弱化“唯分數論”。在強調自驅力考察的基礎上,對于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其“審核”側重點應有明确區分,例如學術型的強調科研志趣和能力,專業型的強調實踐經曆和能力。此外,申請材料和審核過程應當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最大限度壓縮“灰色空間”。

換言之,如果政策得當,在研究生選拔環節不應由于對“灰色空間”的擔憂而因噎廢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些高校已經在破除 “唯分數論”方面進行了一定探索,但這些探索基本處于校内試點範疇,即在不違背國家整體招生政策的前提下,對進入複試環節的考生,不僅要求其參加傳統的口試、筆試,還要求提交一定的補充材料,以證明自己可以勝任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科研。上述嘗試無疑是有益的,但相關高校所提要求僅屬于補充性要求,在制度層面并不完善,也沒有作進一步推廣。

此外,産業結構升級、 産教融合和産業發展受阻等關鍵問題的解決,也對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聚焦重點領域,需要以“精英教育”的培養理念,打造高端人才培養特區。

在這方面,一個典型例子是2022年全國首批18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成立。這些試點單位包括清華、北航等10所大學和航天科工、航空工業等領域的8家央企。這些學院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探索工程碩博士生有組織聯合培養的新範式,緻力于打造自主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樣闆間”。如果這些學院可以吸引一批志向遠大、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的優秀生源,并将相關人才培養舉措執行得當,必然會為我國的人才培養,特别是高層次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作出巨大貢獻。

不久之後,世界級的科技領袖也許就會在那些年輕學子中産生。

(作者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本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23-02-28 第3版 大學觀察)


(本文摘自科學網-新聞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3/2/37339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