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才培養 > 學生活動 > 正文

追尋價值共鳴,科普與鄉村同行——北航科普教育實踐隊耕讀大水之旅

【 發布日期:2023-03-21 】

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背景下,守好“三農”基本盤、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深入認識鄉村,融入鄉村,以科普教育助力鄉村建設,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科學與技術教育專業的同學們在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張海英教授的倡議和指導下,成立了科普教育實踐隊,于2023年2月14日至20日前往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本次實踐隊學生成員梁利敏 魏迪 代春全 韋乾勝 周钰清 李顯峻 李佳 馬公睿 

我們來到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的第一天,我院退休教授張海英以她在鄉村建立的遠山泊書院為平台,基于對鄉村問題已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鄉村教育的曆史與現狀”為題為同學們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講座。張老師結合鄉村社會的曆史變遷,将鄉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娓娓道來。使實踐隊員們對鄉村教育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在與大水泊鎮黨委政府宣傳口負責人邢麗雲和大水泊鎮的中學——天福山中學的于校長座談中,實踐隊員們從基層政府現有的教育政策層面和鄉村中學一線教學管理層面了解到鄉村教育資源的缺口和對更多高校大學生關注鄉村教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鄉村教育的期待。通過講座與交流,同學們意識到,我們應當重新省思參加社會實踐的意義,從更大的格局中思考自身的社會價值與擔當。

與岐陽村村民展開交流與互動是這次社會實踐的重要闆塊。2月21日,我們在張海英教授的帶領下,來到大水泊鎮岐陽村學習和體驗鄉土文化。熱情好客的岐陽村村民們彙聚在村委會小廣場,耐心地帶領着同學們一起敲大鼓,耍毛驢、擡花轎、走旱船,扭秧歌。很快隊員們就與村民們融成一片,切身感受到村民的質樸與熱情,體驗到鄉土文化的熱烈與豪爽。在岐陽村,我們還對村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了解到在老齡化十分嚴重的鄉村,很多村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他們獲取信息的路徑、方法與渠道主要是廣播大喇叭、電視、宣傳欄。為了把對村民的生産、生活、娛樂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他們,充分發揮廣播大喇叭、電視、宣傳欄的作用,積極開展村民文化教育活動十分必要。這就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用各種形式和方法在鄉村傳播科學知識,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岐陽村,實踐隊員們輕撫石塊堆砌的建築,踏步綠意朦胧的沃土,既感受到鄉村的甯靜,也對村民最真實的生活場景與狀态有了切身的感受。同時也見證了為鄉村建設付出努力的艱辛與成就。

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受到了文登區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為了使同學們更多地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人社局的王局長、曲主任為實踐隊同學們的參觀訪學做了十分周到細緻的安排。使同學們有機會走訪了多個在地先進企業和村落,所到之處都得到了細緻的講解與說明。隊員們深深感受到了文登區政府對年輕學子的人文關愛和對人才的殷殷期待。通過參觀訪學,隊員們看到文登區政府通過政策支撐,文化引領,科技賦能推進産業發展的力度,以及由此帶來的企業快速發展和鄉村建設的穩步推進。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在區域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中,年輕一代應有的責任、使命與擔當。

217日,郭永懷研究院的紀院長為實踐隊的隊員們安排了一次非常珍貴的學習機會——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郭永懷事迹陳列館”。隊員們沿着郭永懷這位國之脊梁的人生征途,感悟“兩彈一星”精神,探尋民族複興的精魂與腳步。跟随着講解員老師生動地講解,我們依次走過八個展廳。透過一件件還原的展品、一段段鮮活的故事和一組組動人的剪影,隊員們看到了一個勤奮嚴謹、平易近人、無私奉獻的郭永懷。在影像中感悟、體會“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的理想與信念。參觀郭永懷事迹陳列館,實踐隊員們對“永懷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真切地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為了檢驗兩年來的學習成果,實踐隊的同學們精心準備了科普教育課程。在文登區人社局相關領導、大水泊鎮黨委政府相關領導和文登區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張海英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帶領下,北航科普教育實踐隊前往文登區和在地村鎮中小學開展了科普課程教學活動。這是一次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地方教育發展的嘗試和探索。在課堂上,隊員們看到了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和中小學生們進行了一次次積極良好的互動。所到之處,我們的科普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與歡迎。無論是在中學還是在小學,孩子們熱情高漲,下課鈴聲響起,仍意猶未盡,不願離開,甚至圍着實踐隊員們索要簽名,興高采烈地和這群大哥哥大姐姐們暢談未來。

本次科普教育活動在全區11所學校共計授課16次,累計授課人數達550餘人。科普課程的講授受到文登區中小學廣泛關注與好評。在教學實踐中,隊員們既檢驗了自己的所學所用,也對科普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鄉村對人才的渴望中,在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中,實踐隊員們在服務社會中,感受到眼界在拓寬,精神在升華,第一次領略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頻共振的欣慰與振奮!并化為自己人生中新的力量。

“大水,是一片熱土,在這裡,能夠尋找鄉村的價值,發現鄉村的價值,創造鄉村的價值。大水,是一個舞台,在這裡,能夠承載人的價值,體現人的價值,實現人的價值。當人的價值與鄉村的價值産生共鳴,形成共振,就會生成靈動的韻律,成就充滿生機的鄉村振興希望之歌。”張海英教授的這段話打動着每一位實踐隊員的心。 通過在鄉村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通過零距離地接觸鄉村,感受鄉村,服務鄉村,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涵義。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張海英教授的悉心指導和文登區人社局領導、大水泊鎮黨委政府、當地中小學校、岐陽村委會的大力支持。隊員們通過參觀、走訪、交流、調研、授課,為如何提升鄉村科學素養調查采集了有價值的數據,獲得可真實的一手資料,為繼續開展鄉村科普教育,推進鄉村教育發展的相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實踐隊全體成員在服務社會需要中體現了自身的價值,更堅定了吾輩青年始終與社會同在、與家國同在,與理想同在的信念。更深感鄉村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鄉村。吾輩當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用理想與知識共創美好未來,用才華與智慧服務鄉村振興!


 

圖文編輯/張同玉 李顯峻 湯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