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全職教師 > Z > 正文

詹承豫

【 發布日期:2019-03-08 】

   


基本情況:

詹承豫,男,2020年2月調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現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公共政策與應急管理系主任,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021年入選北京市應急管理領域學科帶頭人;

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副教授(2010.09)、教授(2016.09),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地方治理與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年6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後流動站(法治政府研究院)行政法學專業博士後出站;

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

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訪問學者;

2008年1月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003年7月碩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

1998年7月本科畢業于重慶大學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


研究方向:

應急管理、風險治理、統籌發展與安全等。

學術兼職及獲獎:

兼任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理事,中國應急管理學會理事,清華大學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北京市應急管理領域學科帶頭人(2021),國務院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評估專家組成員,農業農村部農村沼氣安全生産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律與政策基地兼職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城市發展與治理研究院兼職研究員,《風險災害危機研究》《中國應急管理科學》《信訪與治理研究》等期刊編委等。參與多項國家層面突發事件應對相關立法、安全标準、國家總體應急預案,北京市等地方政府層面立法、應急體系發展規劃、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起草和修訂過程。獲工業和信息化部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排名2)、三等獎(排名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研究報告類二等獎(排名11)、入選2022教育部十大示範“主題案例”成果,指導學生獲評2022年度北京市應急管理領域優秀博士生等。


研究成果:

主要期刊論文:

詹承豫、徐明婧:“風險溝通中數字賦能的不對稱放大效應——基于‘兩微一抖’平台的疫情信息傳播圖譜分析”,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

Wang J, Zhang Z, Lu G, Yu B, Zhan C, Cai J. Analyzing multiple COVID-19 outbreak impacts: A case study based on Chinese national air passenger flo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23;169. doi:10.1016/j.tra.2023.103586;

詹承豫:“後疫情時代更考驗地方政策供給平衡力”,中國改革,2023年第1期;

詹承豫、王駿達:“重大生産安全事故中城市韌性治理能力提升研究”,中國安全生産,2022年第11期;

詹承豫、高葉、徐明婧:“系統韌性:一個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核心概念”,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11期全文轉載);

詹承豫、 徐明婧:“自組織理論視角下基層群衆疫情防控集體行動的動力研究”,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年第3期;

詹承豫、高葉、李治博:“應急管理中技術賦能的雙螺旋機理研究——以人臉識别技術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應用為例 ”,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1期摘編轉載);

詹承豫:“少數幹部瞞報的心态、表現及治理之策”,人民論壇,2021年7月;

詹承豫、高葉、田佳鑫:“食品安全抽檢監測風險治理流程及功能優化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詹承豫:“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的演進邏輯及待解難題”,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20年第1期摘編轉載);  

詹承豫:“中國城市風險溝通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治理研究,2019年第5期;  

詹承豫、趙博然:“風險交流還是利益協調:地方政府社會風險溝通特征研究——基于30起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多案例分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詹承豫:“風險治理的階段劃分及關鍵要素——基于綜合應急、食品安全和學校安全的分析”,中國行政管理,2016年第6期;  

詹承豫、徐浩:“韓國應急管理體系的演變及其啟示”,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詹承豫、宣言:“城市風險治理中的風險溝通制度——基于30部法律規範的文本分析”,行政法學研究,2016年第4期;  

詹承豫:“轉型期中國的風險特征及其有效治理——以環境風險治理為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第6期;  

詹承豫:“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演變和完善路徑研究”,标準科學,2014年第8期;  

詹承豫、李程偉:“北京市突發事件應對體系的發展回顧與趨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公共行政》2011年01期全文轉載);  

詹承豫:“動态情景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完善路徑研究”,行政法學研究,2011年第1期;

詹承豫、劉星宇:“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預警社會參與機制”,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詹承豫:“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基于‘情景-沖擊-脆弱性’的分析框架”,政治學研究,2009年第5期;  

詹承豫:“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架構研究”,标準科學,2009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農業經濟研究》2009年11期全文轉載);

詹承豫:“地震巨災後抗震救災的階段劃分及主要任務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 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公共行政》2009年01期全文轉載);  

林鴻潮、詹承豫:“非常規突發事件應對與應急法的重構”,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憲法學、行政法學》2009年11期全文轉載);

詹承豫:“轉型期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五大矛盾分析”,學術交流,2007年第10期;  

詹承豫、顧林生:“轉危為安:應急預案的作用邏輯”,中國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全文或摘編轉載


主要專著教材:

詹承豫著:《從危機管理到風險治理———基于理論、制度及實踐的分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8月版;  

詹承豫、王敬波等著:《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論與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詹承豫著:《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博弈與協調》,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版;  

《應急管理概論—理論與實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參編;  

《公共危機管理》(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參編;


主要報紙文章:

詹承豫:“準确把握三個體系之間的關系”,中國應急管理報,2022年11月19日第3版(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大家談)  

詹承豫:“推進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法治網特約評論,2022年10月21日;

詹承豫 :“築牢國家安全與民族複興的堅強法治保障”,法治網特約評論,2022年10月12日;

詹承豫:“守法履職,推動企業安全發展”,法治日報,2022年6月24日第5版;

詹承豫:“統籌做好經濟發展、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産工作”,中國應急管理報,2022年5月28日第3版;

詹承豫:“統籌發展和安全,适度超前、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優化”,21世紀經濟報道,2022年4月29日;

詹承豫、任姿竹:“依法‘盡職免責’對防範化解風險具有引導意義”,中國應急管理報,2022年3月16日第3版;

詹承豫:“堅持中國道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大家談”專題文章,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12月18日第3版;

詹承豫、高葉:“在法治軌道上優化執法行為”,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12月17日第3版;

詹承豫:“源頭化解基層行政執法能力相對薄弱問題”,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11月4日第7版;

詹承豫:“防災減災:實招多推廣‘妙招’多落地”訪談,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4日 第12版;

詹承豫:“消除四大障礙,促進制度落實”,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10月12日第3版;

詹承豫:“推動服務型監管和專業化指導雙提升”,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9月22日第3版;

詹承豫:“推動執法規範,提升應急處置能力”,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8月18日第6版;

詹承豫:“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人民網“良法善治大家談”《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解讀,2021年8月28日;

詹承豫:“消除四大障礙,促進制度落實”,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10月12日第3版;

詹承豫:“事故瞞報治理需要制度設計和機制運行雙向優化”,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4月21日第3版;

詹承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需要跨學科綜合性理論支撐”,法治日報,2020年12月9日法學院版;

詹承豫:“推動城市安全發展和風險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應急管理報,2020年6月20日第7版;

詹承豫:“推動應急管理上新台階的契機”,中國應急管理報(中國安全生産報),2018年4月12日版;  

詹承豫:“多元共治,化解霧霾治理‘五難’問題”,光明日報,2016年6月15日理論周刊智庫版;  

詹承豫:“風險溝通關系風險治理成效”,學習時報,2016年9月12日第6版;  

詹承豫、趙欣萌:“應急志願能力養成,功夫在平時”,中國社會報,2013年5月8日版;  

詹承豫:“以效果為導向,讓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更有意義”,中國社會報,2009年2月16日第3版;

詹承豫:“食品風險治理架構尚需繼續完善”,法制日報,2009年3月6日版;  

詹承豫:“15個部門為何管不住瘋狂的三鹿——關于盡快建立健全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思考”,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1月8日版;  

詹承豫:“加強中小學防災教育應力争實現‘三化’”,中國社會報,2008年7月7日版;


主要研究報告:

新冠疫情防控系列研究報告:“當前疫情風險溝通機制優化的五點建議”、“科學有序恢複生産工作秩序,防範春運返程返工高峰疫情傳播的四點建議”、“關于疫情應急響應措施升級、調整和完善的五點建議”、“關于完善我國緊急狀态與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的五點建議”、“完善和健全我國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的研究報告”、“當前新冠疫情防控的三個輿情焦點問題及其應對建議”、“要牢牢把握疫情防控策略優化主動權”、“底線思維下疫情‘動态清零’策略的極端情景及應對建議”等10餘篇,2020年1月20日至2022年8月,通過人民日報内參、法治日報内參、人民網内參等渠道報送;

“防範‘歲末年初’重大安全生産事故風險的政策建議”,人民日報内參,2022年12月;

“風電行業施工安全事故頻發敲響警鐘”,人民日報内參,2022年7月;

“瞞報行為屢禁不止,亟需加強監管”,人民日報内參,2022年6月;

“以底線思維确保疫情防控‘動态清零’策略成功實施”,人民日報·内部參閱,2022年5月30日;

“要牢牢把握疫情防控策略優化主動權”,法治日報内參《法治智庫》第10期,2022年4月22日;

“農村沼氣中毒事故:須壓實監管責任、強化隐患排查、加強安全教育”,人民日報内參2022年2月20日;

“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報告”,專題研究報告,2021年12月25日;

“消防安全部門職責分工的實施情況和完善建議”、“綜合應急救援理論的建設情況和完善建議”,全國人大消防法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報告,2021年12月21日;

“深化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建議”,人民日報·内部參閱,2021年10月11日;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法律法規及應急預案重點問題及建議”,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評估專題報告,2021年9月5日;

“政府間科技合作風險監測與應急處置的建議”,國家科技風險開發事業中心專題報告,2021年8月3日;

“關于完善我國緊急狀态與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的五點建議”,法治日報内參《法治智庫》第9期,2020年2月20日;

“關于建立霧霾治理可持續機制的六點建議”,教育部高校智庫專刊2016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修訂建議方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果要報2009年1月5日;  

“關于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體制及若幹問題的研究報告”,抗震救災專報2008年7月;  

“關于修改<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調研報告”,2008年10月27日;

“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草案,2008年5月;  

多項報告獲時任黨中央主要領導、國務院主要領導等中央領導批示,部分研究報告獲工信部優秀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等獎項。


主要研究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系統韌性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研究”(22ZDA119),2022,項目負責人;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研究”(21AZD080),2021,項目負責人;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委托主題案例項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社會力量參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案例”(ZT20201012),2020,項目負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政策法規司重點委托項目:“‘兩個百年’目标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評價指标體系研究”,2019,項目負責人;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抽檢司委托項目:“2017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核查處置案例分析”,2018,項目負責人;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突發事件風險溝通機制研究——基于法律文本和情景模拟實驗的分析”(17JDFXA002),2017,項目負責人;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行為模拟實驗的環境沖突風險治理中風險溝通作用機制研究”(14BGL211),2014,項目負責人;  

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委托項目:“四川省南充市法治政府建設評估研究項目”(2017、2018、2019),項目負責人;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别資助項目:“突發事件應急準備體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2010,項目負責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制機制研究”(09YJC810046),2009,項目負責人;  

北京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委托項目:“北京市應急管理規劃評估機制研究”,項目負責人;  

北京市朝陽區應急辦委托項目:“北京市朝陽區‘十二五’時期應急體系發展規劃研究”,項目負責人;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信息中心委托項目:“涉及民族方面突發事件信息組織報送模式研究”,項目負責人;

北京市應急辦委托項目:“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應急體系發展規劃編制支撐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完善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項目: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保障系統(90924028),子課題負責人;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轉型期中國風險治理框架建構與實證分析”(06&ZD013),參與人;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研究”(06&ZD022),參與人。 

 

聯系方式:

Email:zhancy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