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副高 > 全部 > 正文

劉賢偉

【 發布日期:2019-03-10 】


基本情況:

劉賢偉,貴州大方人,畢業于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管理學博士,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訪問學者。現為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環境心理與教育



聯系方式:

liuxianwei@buaa.edu.cn



主持課題:

[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工科博士畢業生企業高質量就業的實證研究:内涵、影響機制與促進策略”(2022,在研)

[2]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重點項目:“面向高技術企業的首都工科博士生就業現狀及促進機制研究”(2021,在研)

[3] 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一般項目:“可持續發展融入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效果及國際比較研究”(2019)

[4]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首都地區工科博士生産學研聯合培養的模式及國際比較研究”(2018)

[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高校與工程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試點項目實施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2017)


近年代表性成果:

專著/編著:

[1] 科技人力資本視角下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基于教育部高校與工程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試點項目的實證研究 [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 No School Left Behi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2000–2020) [M]. Routledge, 2021.

[3] 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典型案例彙編(2012)[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學術期刊/報紙專欄論文:

[1] 中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科技人力資本理論的MASEM分析[J]. 重慶高教研究, 2022.

[2]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須理順内外因關系[N]. 中國科學報, 2022-06-14.

[3] 工科大學生可持續職業期望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檢驗[J].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4] Factors Affecting COVID-19 Preventive Behavi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5] 我國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演進、向度與展望——基于巴斯德象限的視角[J]. 中國高教研究, 2021.

[6] What Affects PhD Student Creativi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from the Joint Training Pilot Project [J]. Higher Education, 2020.

[7] Application of the Modified College Impact Model to Understand Chinese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Sustainability Consciousness[J]. Sustainability, 2020.

[8] 師生關系對博士生創新能力影響的路徑分析——學術興趣的中介作用[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9.

[9]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Spher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mong Mongolian College Students: A Test of Value-Belief Norm Theory[J]. Sustainability, 2018.

[10] 社會資本、組織鄰近對校所聯培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影響[J]. 高教探索, 2018.

[11] 社會資本對校所聯培博士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12] 青年群體生态價值觀的結構、現狀與特點——基于10個城市實證研究[J]. 幹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7.

[13] 校所組織鄰近性對聯培博士生社會資本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7.

[14] 霍蘭德職業興趣、深層學習與大學生讀研期望的關系研究——基于5所985高校大學生的調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15] 新知識生産模式下校所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問題及對策[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7.

[16] 我國校所聯合培養博士生的模式及其網絡結構特征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

[17] 校所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目标定位及其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基于紮根方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18] 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方式研究——基于戰略聯盟的視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

[19] 大學在線課程的持續性創新:從MOOC到SMOC[J].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5.

[20] 美國超學科人才培養的實踐——以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社會生态學院為例[J]. 高教探索, 2014.

[21] 蒙漢藏大學生環境關心的跨文化研究[J]. 大學教育科學, 2014.

[22] 大學生環境價值觀與親環境行為: 環境關心的中介作用[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3.

[23] 新生态範式的測量:NEP量表在中國的修訂及應用[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科研獎勵:

[1] 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6)

[2] 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2016)

[3] 第二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16)

[4] 第七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7)

[5] 第三屆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2018)



學術兼職:

[1]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生态與環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高教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員。

[2] Higher Education(SSCI)、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SSCI)、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SSCI)、Sustainability (SSCI)、IJERPH (SSCI)、Taylor & Francis等學術期刊和出版機構同行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