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學院動态 > 正文

【專稿】着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研究生培養工作紀實

【 發布日期:2024-04-15 】

着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研究生培養工作紀實

【編者按】在北航2024年人才培養大會及人才培養大讨論即将召開之際,黨委宣傳部特别推出“人才培養工作系列報道”,生動展現學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一流理念、一流師資、一流平台、一流服務、一流文化培養一流人才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崇尚立德樹人成效、崇尚卓越學術成就”的濃郁氛圍,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彙聚廣大師生追求卓越、争創一流的磅礴力量。

研究生教育作為最高層次學曆教育、肩負着高層次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學校研究生教育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新時代人才培養領航行動計劃,根據“厚植情懷、強化基礎、突出實踐、科教融通”的人才培養方針,打造“強情懷、強基礎、強實踐、強融通”的人才培養“四強”模式。

研究生教育勇立改革創新潮頭,先後入選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首批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單位、首批招收工程博士試點單位、首批全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首批招收科研經費博士試點高校、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首批“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試點支持高校。通過強化系統布局,強化分類發展,強化一流供給,強化保障體系,着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加快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強化系統布局,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系統謀劃和紮實推進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黨委書記、校長擔任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推出《新時代高質量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發布《新時代人才培養領航行動計劃白皮書》。厚植空天報國情懷,構建國防科技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及頂層架構,提升人才培養服務國防的能力。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超前布局培養緊缺人才,獲批人工智能、關鍵軟件等8個教育部儲才計劃,為國家急需領域儲備人才力量。與北京十一學校、北京一零一中學等中學簽署聯合培養協議,創新高校與中學聯合培養人才模式,加快探索大中銜接、創新人才貫通培養的路徑和機制,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

2022年,學校入選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高标準推動學院建設,黨委書記趙長祿擔任校企招生組組長,校長王雲鵬多次主持召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推進會,聯合領軍企業成立卓越工程師産教聯合培養研究中心。2023年,學校聯合一流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等30餘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并擔任聯合首屆理事長單位和秘書處單位,成立卓越工程師産教聯合培養研究中心,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産教聯合培養研究基地(全國8個),聚焦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核心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學校先後舉辦卓越工程師培養高峰論壇、國際論壇和院長論壇,廣泛彙聚産學研多元主體共識,為卓越工程師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和建議,不斷探索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北航範式”。

學校舉辦卓越工程師培養系列會議

加快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步伐實施本研貫通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機銜接本科生與研究生階段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為優秀學生提供快速成長通道。通過實施本研課程學分認定,構建進階式模塊化課程體系,有效銜接各類實踐環節,強化多元交叉培養要素等舉措,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強化分類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以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标,以深化科教融彙、産教融合為方向,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

成立國内高校首個數字化飛行器科教協同創新平台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突出産教融合協同育人。成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辦公室,統籌布局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建設“新一代全數字化飛行器”等多學科交叉的科教協同創新平台,打造半導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等8個類企業級工程師技術中心,先後建成“先進飛行器高級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航空發動機高級工程人才聯合培養實踐基地”“網絡信息安全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3個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6個工信部校企校企協同育人示範基地,基地數量在全國高校并列第一。實施“卓越領軍”計劃,開展與關鍵領域重點企業、院所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與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等院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合培養,提升國家關鍵領域科技高端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能力。

校長王雲鵬在與同學們共話卓越工程師培養時,寄語大家說,同學們要提高站位,自覺對标“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要求,努力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主力軍。

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2022級學生代表座談會召開

首批進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學習的2022級工程碩士鹹志帆正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表面工程所進行專業實踐,“在企業中可以直接參與型号任務,通過對渦輪盤的螺栓孔進行孔擠壓強化,使發動機成功提高了40%的疲勞壽命,實現工具國産化。這種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讓我切實體會到了學校收獲的知識真正的在工程應用中發揮出了價值。”

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突出科教融彙協同育人。完善學術型研究生申請學位創新成果評價标準,強化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引導,激勵學生瞄準前沿領域開展學術創新,切實提高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和獨立解決複雜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實施“卓越交叉”計劃,面向基礎交叉學科培養複合型博士,發揮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重大科研平台在育人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加強與國家實驗室和行業産業一線的聯合培養。

“我也曾有過‘生化環材、路在何方’的迷茫。慶幸的是,我在本科時就能夠提早進入實驗室,培養研究興趣。淩晨四點的IRC見證了我對科研的癡心,在趙立東老師的指導下,我在新型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3篇《Science》論文。學校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完善的科研平台,堅定了我在這裡繼續深造的決心。”2019級博士研究生秦炳超在回憶自己的科研之路時這樣說到。

強化一流供給,建強關鍵培養要素

加強課程體系建設,集中力量建設高水平的學科核心課程,建成研究生精品課程121門。深化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研究生數字課程建設方案》為指導,建成數字課程44門,《矩陣理論》《航空航天技術》等4門研究生課程入選全國首批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範課程,20門課程上線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學校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牽引,大力開設校企聯合課程或實踐課程,探索具有北航特色的高層次行業人才培養課程模式。通過變革工程人才培養理念,探索以實踐教學改革驅動理論教學創新的路徑,構建學校主導、校企共建、企業主導各占1/3的“三三制”課程體系,打造《雲計算技術原理》《新型傳感技術及應用》《高速旋轉機械動力學》《工程倫理》等首批核心課程和素養課,牽頭建設26門全國關鍵領域核心課程。

親身參與2022年新學期“航天工程實踐講堂”課程策劃與授課的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原副主任江帆有自己的看法:“課程通過與航天企業、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授課方式從校内教師到企業專家的轉變以及傳統課堂教學向現場教學的轉變,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航天實踐素養與能力,讓他們将學校裡學到的理論知識更快地通過實習、實踐轉化成能力,投身到航天工程一線。”

2023年,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取得曆史性突破,獲評國家級獎項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設立研究生教育與發展研究專項基金、研究生教學成果培育基金、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戰略研究課題等累計資助700餘項,激勵和支持研究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學校開展青年教師培訓,設立交叉研究基金,希望能夠為大家創造機會,加強彼此間的了解,支持大家開展跨學院跨學科的交叉研究。”黨委書記趙長祿與參加培訓的2023年新入職教師及新聘研究生導師代表一同參觀北航科技創新成果展,并與老師們座談交流。

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學校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制訂并完善系列導師管理辦法,實行導師招生資格年度審核和博導年審督查檢查抽查機制。導師遴選由一年一次調整為一年兩次,保障新引進人才半年内即可參加導師評聘;從嚴把關兼職博導、副教授為博導,由原報備制調整為審核制。加強導師崗位培訓并豐富培訓形式,對新聘研究生導師開展全覆蓋培訓,邀請校領導與新聘導師代表座談交流提升培訓效果。出台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導學關系建設的實施辦法和研究生指導教師崗位管理辦法等相關配套制度,構建常态化的研究生和諧導學關系建設機制。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參加“全球治理與國際關系”寒假學校

加強國際化培養,實施“卓越遠航”博士研究生國際聯合培養計劃,推進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戰略性、實質性合作,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和競争力。設立“北航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資助項目”,深入推進CSC“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培養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

強化保障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多方統籌,科學設置激勵體系,彙聚優質尖端生源,多年來,研究生生源質量保持高位。同時在加強培養關鍵環節質量保障上下功夫,抓住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期考核、論文評閱與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落實預答辯、評閱、答辯等關鍵環節的篩查作用,合理設置分流機制。推進學位與畢業兩證分離政策,優化結業條件,建立全過程分流退出機制。

學校嚴把研究生學位授予質量,修訂《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檢實施辦法》,前置抽檢環節,調整抽檢環節到與論文評閱同期。同時優化結果使用,将論文抽檢結果與研究生招生資格和數量緊密結合。加大學位論文質量監測力度,推行學位論文随檢機制,實現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全覆蓋,建立學位論文分級關注制度,落實預答辯、評閱、答辯等關鍵環節的篩查作用,嚴格把關學位論文質量。

在高質量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研究生教育督導機制作用。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導組,健全校院兩級督導體系。對研究生課程教學、資格考試、學位論文開題、答辯等重要環節,實施全鍊條、全過程、全要素督導,實現了從“教學督導”向“教育督導”的轉型,形成督導與質量改進的閉環。

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研究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建設117項研究生教育系統集成應用,實現集數據分析、展示、預警等功能于一體的大數據管理決策和關鍵事項提醒。服務學生近50萬人次,為全過程質量監控提供保障。

研究生培養成效日益凸顯,近兩年,以北航為第一署名單位,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發表Nature/Science正刊3篇,獲評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含提名)17篇、北京市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11位、北京市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團隊5個。先後有近200名研究生成為國家級科技獎勵署名獲獎人。學校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中,學校八年四進總決賽,獲得冠軍1次、亞軍3次,被授予“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十年發展重要貢獻單位”。研究生畢業生就業水平保持高位穩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航空發動機的大部分總師、載人航天工程超過1/3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均為北航校友,超過3/4在航空航天和國民經濟主流行業就業。

展望未來,研究生教育工作将繼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傳承弘揚空天報國精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持續完善高質量研究生教育體系,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

供稿 | 研究生院

撰稿人 | 王揚 馬文婷 王行健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