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敏感期風險溝通的話語建構、模式演進及本土化啟示》
彙報人:高書平
行政管理專業2020級博士
内容概述:當前我國已進入環境敏感期,敏感性工程引發的環境群體事件逐漸演變為社會風險源,風險溝通缺位、失靈現象日益嚴重,給本就難以解決“中國式鄰避沖突”籠罩上了一層深邃的薄霧。鑒于此,本文結合國内外環境風險溝通的話語建構特點,梳理得出:國外風險溝通研究在技術、權力、民主和開放四種不同研究範式下,已逐步經曆了單線傳播、雙向互動、多元參與和聯盟合作四種風險溝通實踐模式的演進;但是,國内學界尚未形成系統的風險溝通理論模型和本土化風險溝通實踐模式。于是,本文借助NVivo軟件對國内文獻資料進行紮根編碼,進一步從風險溝通主體、風險溝通客體、風險溝通介體、風險溝通場位、風險溝通渠道和風險溝通策略六個維度,分别提煉出了影響風險溝通有效性的關鍵因素,為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我國環境敏感期社會穩定風險特殊情境的風險溝通實踐模式提出了本土化啟示。

《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的關系:緣起、闡釋與動向》
彙報人:曹雅妮
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2022級博士生
内容概述;在技術以指數級速度發展的當下,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如何對話成為了焦點議題。通過描摹人類與技術的關系試圖理解人類教師和人工智能的關系:第一,人類是“技術性的存在”,第二,技術通過模仿自然與組合進化來滿足人類需求,第三,由于人類思維的幹預,技術呈指數級增長。回歸教育領域發現人類教育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包含三個方面:第一,人類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第二,人類教師和人工智能是“缺陷性存在”和“代具性彌補”的關系,第三,人類教師陷落于與人工智能的周旋當中。研究最終認為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共生是必然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人類教師主體地位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