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人文公管學院第6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在北航公共管理系統工程實驗室/智慧課堂舉辦。本期沙龍由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生高書平、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生曹雅妮進行學術分享,李亞教授、劉賢偉副教授擔任點評嘉賓,專職輔導員夏文靜以及來自不同專業的在讀博士生、碩士生參加,沙龍由李亞教授主持。

高書平做題為《環境敏感期風險溝通的話語建構、模式演進及本土化啟示》的分享。她首先結合國内外環境風險溝通的話語建構曆程,歸納得出在技術、權力、民主和開放四種不同研究範式下,逐步經曆了單線傳播、雙向互動、多元參與和聯盟合作四種風險溝通實踐模式的演進;但是,國内學界尚未形成系統的本土化風險溝通實踐模式。其次,借助NVivo軟件對文獻資料進行紮根編碼,進一步從風險溝通的主體、客體、介體、場位、渠道和策略六個維度,提煉出影響風險溝通有效性的關鍵因素。最後,為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我國環境敏感期社會穩定風險特殊情境的風險溝通實踐模式提出了本土化啟示。

曹雅妮做題為《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的關系:緣起、闡釋與動向》的分享。她首先通過神話論、進化論和催化論指出研究關注的焦點議題:在技術以指數級速度發展的當下,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如何對話。其次,借助主體論、工具論和異化論,闡釋人類教師和人工智能的關系:第一,人類是“技術性的存在”,第二,技術通過模仿自然與組合進化來滿足人類需求,第三,由于人類思維的幹預,技術呈指數級增長。回歸教育領域發現人類教育和人工智能的關系包含三個方面:第一,人類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第二,人類教師和人工智能是“缺陷性存 在”和“代具性彌補”的關系,第三,人類教師陷落于與人工智能的周旋當中。最後,探讨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的關系走向,認為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共生是必然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強調人類教師主體地位的堅守。

對于高書平的研究,李亞首先對研究的選題方向進行肯定,并建議進一步明确研究的定位,聚焦研究主題和内容,把“話語建構”這一概念界定清楚,對缺位與失靈作進一步區分;同時作為理論研究,應避免空泛闡述,需要源自于現實的啟示和思考,建議結合案例和實踐開展研究。對于曹雅妮的研究,李亞首先肯定研究選題有哲學上的思考,并建議明确“教師”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楚“人工智能”的概念和邊界,進一步厘清對教師和人工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加強文章與已有理論之間的對話。

對于高書平的研究,劉賢偉建議應進一步提升論文的邏輯和結構,指出寫作時應站在讀者角度思考,研究主題應從宏觀背景導入輔以典型案例增加研究的吸引力,同時将從國内文獻提煉的關鍵影響因素與從國外研究歸納的研究範式相結合時,建議考慮邏輯銜接的問題,并考慮進一步解釋所建構模型的适用邊界問題。對于曹雅妮的研究,劉賢偉建議研究應在已有文獻觀點的基礎上加入更多的個人思考,更要結合實際,關注諸如“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教學”的問題,并進一步将現有的初步想法轉化成規範的理論研究。

兩位彙報人的精彩分享引起了大家的研究興趣,老師們的精彩點評啟發大家深入思考,本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圓滿結束。
供稿丨麥瑞萍
編輯丨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