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Jean-Claude Ruano-Borbalan教授做客“人文講堂”,并做題為“18-21世紀歐洲工程教育剖析及其在工業發展中的角色(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Europe (XVIIIth-XXIth century) and its rol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的報告,此次講座由北航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北航法國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共同主辦,也是北航學科引智平台建設計劃研究生教育可持續發展國際比較引智平台的系列活動之一。中法工程師學院薩日娜教授,人文公管學院包豔華副教授、呂瑩副教授、郭力副教授、張惠副教授、高文娟副教授、鄭麗娜博士後等出席會議,多個學院研究生積極參與了此次活動。講座由人文公管學院馬永紅教授主持。

Ruano-Borbalan教授是法國歐洲教育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大學(CNAM)教授,同時擔任社會技術與科學調解主席,HT2S 社會技術科學史實驗室主任 (UA 3746),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大學國家創新教學團隊主任,巴黎一大/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大學碩士學位聯合主任,是法國國立科學技術與管理大學546 Abbé Grégoire 博士生學院管理團隊成員、Hesam大學博士生學院辦公室成員。他的研究領域涵蓋公共研究和創新政策分析、創新理論的創建和定義過程(管理或工程論述)、科學知識生産和轉移等,在全球學術界享有盛譽。

講座中,Ruano-Borbalan教授深入分析了十八世紀至二十一世紀歐洲工程教育發展及其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指出歐洲工程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國家政策、結構性差異和不同文化傳統的影響下,以法國、德國、英國等國為例,歐洲各國工程教育體系的演變方式各不相同,經曆了多樣化的發展。盡管各國的職業文化和政治策略不同,但由于移民政策和工程師的跨國交流,不同模式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進行交流與融合,經過長期充分的發展,歐洲工程師職業标準趨于統一,歐洲的工程教育兼具全球化和标準化的特點。面對AI等技術革新和工業5.0的挑戰,Ruano-Borbalan教授指出,工程教育并未受到新技術沖擊,而是适應行業變遷,增加了職業培訓需求,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技術;更加強調平衡多元利益,強化“軟”技能培養,促進技術可持續應用。因此,歐洲需制定連貫的職業培訓政策,兼顧國際接軌與行業特色,以構建以人為本的工業5.0社會,為勞動力隊伍的未來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現場師生與Ruano-Borbalan教授就工程教育在法國的發展現狀、模式,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學科發展等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讨論。

人文公管學院陳文博副院長為Ruano-Borbalan教授頒發了“人文講堂”證書,并與Ruano-Borbalan教授就未來進一步開展系列講座分享、交流研讨、聯合培養學生等國際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讨。


供稿 | 季俊霖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