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人文公管學院第15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在北航公共管理系統工程實驗室/智慧課堂舉辦。本期沙龍由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生彭舒新、應急管理專業博士生劉聰進行學術分享,李健教授、楊磊副教授擔任點評嘉賓,專職輔導員夏文靜以及來自不同專業的在讀博士生參加。

彭舒新做題為《數字技術賦能下的基層監督轉型:從“協同治理”到“價值共創”——基于L區案例的分析》的分享。她聚焦數字技術在我國基層監督轉型過程中的作用機理,以L區在基層政府投資工程領域建設的廉政風險防控數字孿生“盾”項目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運用協同治理理論和價值共創理論,構建了基層數字監督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包括搭建機制、價值共創、切實賦能、結構優化四個維度旨在揭示數字技術賦能下基層監督轉型的内在邏輯。研究發現,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基層監督體系得以構建協同機制,通過優化基層監督的治理結構,為多元監督主體提供實質性賦能,最終促進基層監督模式由“協同治理”向“價值共創”逐步演進。

劉聰做題為《何以打好“常規+運動”的“組合拳”?》的學術分享。他基于常規治理和運動式治理兩種國家治理模式的分析,聚焦某市大氣污染治理問題,從“結構-過程”視角切入,構建“常規+運動”雙規耦合的治理分析框架。研究發現,第一,該市大氣污染雙規耦合治理的驅動力主要源自四個維度:環境問題倒逼與發展模式轉型、理念共識達成與治理經驗積累、領導關注集聚與政府注意力聚焦、民意表達與公衆需求驅動;第二,該市大氣污染雙規耦合治理的運作機制概括為四種模式:條塊彈性适應機制、主體結構協同機制、資源統籌調配機制、以及綜合監督激勵機制。通過對該市大氣污染治理演進過程的系統性分析,研究回答了“緣何耦合”與“如何耦合”兩個關鍵問題,以期為環境治理貢獻智慧經驗。

對于彭舒新的研究,李健首先肯定了研究内容的完整度,建議進一步梳理案例材料的内在邏輯、完善案例分析的結構框架和整體脈絡,研究的理論基礎和話語體系應當緊密契合公共管理的研究領域。對于劉聰的研究,李健首先肯定了文章叙述的邏輯結構,建議完善一般性的研究框架,深入挖掘案例背後的分層機理。

對于彭舒新的研究,楊磊首先肯定了研究選題的視角,建議文獻綜述與理論框架有機結合,深入分析現有維度的邏輯關系,增強研究的理論深度和系統性。對于劉聰的研究,楊磊首先肯定了論文撰寫的規範性,建議進一步闡釋理論框架的要素内涵和内在聯系,并增加理論對話和研究貢獻等内容。

兩位彙報人的精彩分享引起了大家的研究興趣,老師們的精彩點評啟發大家深入思考,本期博士研究生學術沙龍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