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晚,人文公管學院在北航公共管理系統工程實驗室/智慧課堂舉辦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提升工作坊。工作坊邀請兩位知名CSSCI期刊資深編輯進行學術論文點評,對學院6名博士生的論文進行優化指導。副院長詹承豫教授代表學院對兩位資深編輯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與衷心的感謝;公共政策與應急管理系主任鐘爽教授主持會議。賈洪波教授、吳培熠助理教授、專職輔導員夏文靜老師以及各研究方向的在讀博士生與會。

行政管理方向2020級博士生高書平做分享
高書平博士生做題為《政府治理效能何以影響居民安全感?——基于一個有調節的鍊式中介模型》的分享。她的研究指出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治安安全感的測量,鮮少關注政府治理效能影響居民安全感的中介變量及鍊條路徑。基于“善治--安全”理論框架,她通過篩洗CSS2021數據,借助結構方程模型展開分析,實證探析了政府治理效能對居民安全感的作用機制,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兩位資深編輯對高書平博士生研究方法使用的規範性、視角的時代性進行了肯定,并指出研究中安全的時代含義、指标的選擇、結論均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同時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新點未能充分進行觀點展開,地域的異質性未能做出分析;一些觀點與論證過程的脫節、從而導緻了常識性知識的重複;部分指标選取與特點分析,客觀上比較困難,在因果機制的分析設計上需要進行再思考。

應急管理方向2022級博士生孟子龍做分享
孟子龍博士生做題為《超大社區公共安全合作供給的持續之道》的分享。他的研究指出超大社區由于其規模龐大而面臨着幹預無力、運行無序以及利益分化等多重結構困境。他進一步分析了S市K社區的“平安家園”實踐。并将公共安全合作供給的持續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研究認為通過社區的場域支撐将生産秩序落地,使生産能力和生産意願在秩序中實現耦合。
兩位資深編輯指出該研究的選題新穎。但論文在理論構建與案例分析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兩者之間的銜接;強調動态規模與邏輯的搭建至關重要,邏輯主線應保持統一,以确保論文的連貫性和說服力;并在文章整體用詞上應注重匿名性與一緻性,以提升論文的學術嚴謹性。特别是論文中案例描述的比重過大,導緻理論闡述不夠充分。此外結論部分對場域支撐的闡述尚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廣度。為此,他們建議作者可通過優化結構,整合案例、突出研究發現了哪些規律,并明确問題意識,在修正理論、提高應用性的視角提高研究創新性。

應急管理方向2023級博士生劉聰做分享
劉聰博士生做題為《環境治理何以打好“常規+運動”的“組合拳”?》的分享。他基于北京大氣污染治理實踐,從結構—過程視角出發建構常規治理與運動式治理結合的大氣污染雙軌耦合治理框架,揭示并解釋雙軌耦合治理的驅動力量與運作機制。研究發現領導關注與政府注意力聚焦、民意表達與公衆需求驅動等因素,共同推動了北京大氣污染雙軌耦合治理的實現。
兩位資深編輯肯定了此研究的立意新穎,認為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兼具社會價值,并且認可此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結論也具有一定的深度。但編輯指出該論文中“二維四分”象限在表述上存在模糊,非常态環境還是非常态任務存在混淆。他們指出此研究需要明确研究對象是研究治理機制而不是耦合過程。針對上述問題,他們建議将論文的若幹分散部分合并為一個耦合機制部分,以更加清晰地呈現論文的核心内容。同時,在結論與展望部分,建議承認研究的特殊性,包括特殊的地點和特殊的時間,以更加準确地反映論文的研究背景。

行政管理方向2023級博士生申紅梅做分享
申紅梅博士生做題為《場景與數據驅動下的敏捷治理:基于政務大模型的案例分析》的分享。她基于如數字人“小浦”、海澱文旅大模型、“QAX”機器人等多個實踐案例分析發現,在多樣化的場景中,不同類型的政務大模型既能回應理論需求,又能有效應對政務服務面臨的挑戰。研究指出政務大模型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并面臨高質量數據需求等新問題。
兩位資深編輯指出文章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但此研究論文前後邏輯存在着一定的不一緻,影響了研究的嚴謹性和可信度,強調此篇論文存在“敏捷治理”與“常規治理”概念混淆的問題,并指出當前研究中的場景與AI敏捷治理關系不甚明确,缺乏清晰的解釋和論證。特别是當前研究中缺少實際調研,後續修改應更加關注“效率”“風險”等具體要素,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深入剖析敏捷治理在智能政府服務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進一步梳理場景與敏捷治理之間的因果關系、工具-目标關系,以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應急管理方向2024級博士生徐培洋做分享
徐培洋博士生做題為《美國州級應急行動預案的結構特征與對比評價——基于PMC指數模型的研究》的分享。他在搜集整理美國39個州的應急行動預案後,引入PMC指數模型梳理其結構特征并進行量化對比評價。實證分析發現美國州級應急行動預案在質量上差異較為明顯;州級應急行動預案反映了美國在預案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視等。
兩位資深編輯對該論文的規範性與工作量給予了肯定。但指出文章的标題、啟示平淡,缺乏吸引力;在結構特征方面,文章未明确劃分結構的标準以及理論框架,僅依靠PMC指數的一級指标不夠充分。此外,論文在觀點的因果關系闡述不夠清晰,“修訂記錄”缺失的進一步解釋,預案的變化與應急事件的關聯未進行充分說明。在整體表述和用詞上需謹慎,确保研究的準确性和嚴謹性。針對以上不足,他們提出了具體建議:如将39個州的研究内容列入副标題,以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和可讀性;同時,更應進一步完善和獨立文章的導向與啟示部分,使其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文化傳播與管理方向2024級博士生李怡箫做分享
李怡箫博士生做題《政府投入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空間效應及影響機制研究》的分享。她基于政策工具理論,構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投入及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标體系,綜合測算2013-2022年我國31個省份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投入産出水平,采用标準差橢圓法和時空地理回歸加權模型,檢驗不同類型政府投入對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影響的時空效應,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兩位資深編輯對該研究給予了肯定,認為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特别是在省域劃分與對比方面具有較高應用與指導價值。但他們同時指出研究中數理特征過多,而多視角的理論分析相對不足,這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啟示對策部分缺失了對文化特殊性的考慮,使得研究結論與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研究無異。同時選取指标存在混淆,如供給、需求型的指标未能明确區分。他們建議作者可以考慮将31個省級行政區列入副标題,同時對結論中的不同類型進行着重分析,并采用多學科視角,如曆史、經濟、文化資源等,以豐富研究内容和提升研究價值。

鐘爽教授做總結發言
在本次工作坊的尾聲,鐘爽教授進行總結發言。鐘爽教授再次對兩位資深編輯的到來與點評表示衷心地感謝。他們專業、細緻、深入的點評涵蓋了内容、選題、結構等文章的基本構成要素,為在場的同學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
參與此次工作坊的同學們反響熱烈,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他們非常感謝學院精心組織此次活動,為他們搭建了一個與資深編輯專家面對面交流的平台,使得他們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在交流中成長。至此,本期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提升工作坊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