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我院詹承豫教授在《法制日報》上發表文章

【 發布日期:2020-12-10 】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

需要跨學科綜合性理論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确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但當前關于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的理論模型相對缺乏,很難滿足實踐發展需求,因此,構建涵蓋多學科理論前沿的理論指導模型,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供理論支撐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時代新挑戰需要在更高層面統籌發展與安全

  首先,“發展”内涵的深化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出新要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以經濟發展為重心,轉向以經濟、科技、環境、健康、安全等多種内涵并重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個領域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日益加深。與此同時,高質量發展對安全的敏感性也在不斷增強,不安全狀态導緻重大損失乃至發展停滞的可能也在增加。
  其次,“安全”内涵的延展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出新挑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不斷增多,諸多矛盾相互疊加,我國國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曆史任何時期都要豐富。另外各類風險因素本身相互交織疊加,造成危害的内在機理和外在形式日益複雜,同時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對安全保障要求上升到更高層面,安全内涵和人們對安全需求同時發生深刻變化,這涉及到多學科知識體系,我們要運用系統思維,打破學科邊界,統籌分析新時代安全内涵及其演變規律,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供有效的跨學科系統分析工具。
  最後,新時代的“發展與安全”需要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統籌。沒有安全和穩定,高質量發展就沒有保障,沒有高質量的發展就沒有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防範化解各類風險的根本依托,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更高水平安全提供更為牢固的基礎和條件。随着各個領域的技術創新相互滲透,發展與安全的影響與聯系日益加深,為此将最新的發展成果運用到國家安全建設中,讓發展與安全兩者之間更加同步和協調,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進行知識創新和工具創新,實現在更高層面上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二、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需要理論融合創新

  首先,跨學科理論創新可以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提供理論解釋模型。“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超越了狹義上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核心的平安建設,涵蓋了全周期動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全類型風險治理的“大平安”理念。強調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平安建設,将各環節作為完整鍊條,加強系統治理、全程治理,構建起環環相扣、系統有序、運轉高效的有機治理閉環。傳統以單一學科為基礎的理論解釋往往局限于學科界限,無法形成系統的分析框架,難以涵蓋實踐進展前沿,需要理論創新将各個環節進行系統的有機融合。
  其次,跨學科理論創新可以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實踐提供方向指引。我國的平安中國建設經過2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優秀的理論成果,但相較于我國平安建設實踐而言,理論發展仍相對滞後。理論來源于實踐又進一步指導實踐,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實踐總是在不斷前進與發展,當前各個學科的理論發展和技術創新,已深刻地改變了平安中國建設的治理模式,這種涵蓋技術、管理、法制、機制的綜合創新實踐,單一學科難以有效提煉并升華,需要多學科理論創新,推動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實踐指明方向。
  最後,跨學科理論創新可以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過程提供治理工具。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治理創新離不開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保障,新一代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鍊、雲計算、大數據科學和海洋、空間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已深刻融入從風險評估、風險監測、風險準備、風險決策、風險溝通到應急管理和危機學習的全過程,并通過技術創新、工具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了平安中國建設的治理模式創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給我們提供了綜合運用跨學科技術創新來推動平安中國建設實踐,在防控疫情傳播風險的同時推動經濟社會穩步恢複的現實經驗,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需要将跨學科技術創新、管理能力、制度完善和運行機制等有機融合起來,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過程提供有效的治理工具。
  

三、多層次多角度切實推動平安中國建設的能力提升

  未來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切實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能力提升。
  一方面,以“一個根本、兩個統籌、三維框架、四個全面、五大體系”為支撐促進能力建設。一個根本是指建設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為根本目标;兩個統籌是指要統籌發展與安全、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三維框架是指以技術創新、制度完善、能力提升三個維度為分析框架;四個全面是指需要貫徹全周期動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全類型風險治理的基本理念;五大體系是指組織領導體系、制度保障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基層治理體系和人才隊伍體系。五大體系建設包括: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核心的組織領導體系建設;以構建系統科學的法律、法規、政策為目标的制度保障體系建設;以推動技術、管理、機制相融合的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以提升基層基礎治理能力為重心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以複合型專業化分類人才培育為抓手的人才隊伍體系建設。
  另一方面,以完善“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評價指标體系為抓手推動能力提升。在原有平安中國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完善以五縱兩橫為框架的評價指标體系,五縱是指标縱向上包含風險監測、風險準備、風險溝通、應急處置、危機學習五個階段,兩橫是指标橫向上包含常态化和非常态化兩類狀态。一個全面科學客觀評價指标體系是有效評估的前提,也可以為建設實踐指明方向,充分發揮評估指标體系的引領作用,引導建設實踐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評價指标體系将宏觀的頂層設計理念進一步科學量化和細化為評價目标,将原則轉化為可操作标準,變抽象為具體,從而為建設實踐明确方向。同時以評價指标體系為依托,以示範創建為抓手,把專項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推動“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向縱深發展。


(本文摘自《法制日報》網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01209/Page01TB.htm)


                                      (朱婧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