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我院詹承豫教授在《中國應急管理報》上發表文章

【 發布日期:2021-12-20 】

堅持中國道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完善全災種、全流程的風險治理機制,明确其組織機構和運行流程,将風險識别、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會商、風險處置等風險治理職能常态化,從以處置災害為中心轉為以處置風險為中心,真正把風險化解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進一步完善包括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全生産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規在内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加強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技術标準規範的修訂更新工作,推進跨部門、跨行業标準規範的協調統一;進一步增強應急預案的完整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化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執行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科學完備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從黨的百年奮鬥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曆史交彙點,我們需要在黨的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基礎上,直面新形勢、新風險和新挑戰,堅持中國道路,統籌發展和安全,提高全黨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圖片

重要論述,指明戰略方向

圖片


指明“統籌發展和安全”和“兩個至上”的戰略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利益盡心盡責,對百姓冷暖念念不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多次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我們既要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實現發展和安全互為條件、彼此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和“兩個至上”的重要論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獨特的發展脈絡,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為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

明确“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建設路徑。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之際到唐山調研考察,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态減災和非常态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對自然規律和人類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深刻揭示了風險管理、綜合減災的工作理念,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的現代化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的頂層設計,明确了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實踐路徑。

構建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從單一類型災害應對到綜合應急管理,再到2018年組建應急管理部,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在同各類事故災害鬥争中不斷完善。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我國目前基本形成了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規、标準規範、應急預案等制度體系,探索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應急管理工作體系。



圖片

居安思危,直面風險挑戰

圖片


極端天氣導緻災害風險加大。從曆史上來看,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調研時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引起一系列極端災害發生。在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水旱、森林火災等多發,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趨于複雜,我國進入自然災害與各類事故隐患共生的高風險社會。21世紀以來,我國因地質災害、洪澇、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等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社會高度關注。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提高抗禦災害能力。

安全生産領域風險依然突出。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産形勢總體穩定好轉,但安全生産領域風險依然突出,同時我國正處于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程當中,安全生産領域風險防控和隐患消除面臨新的挑戰。如部分化工企業生産工藝落後、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差,部分危險化學品企業重大危險源管理不到位;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地下礦山風險防控能力較低,使用淘汰落後工藝、違法分包轉包、整頓治理措施不落實等問題突出;在交通運輸和建築施工領域,一些車輛、道路、橋梁以及安全防護設施技術标準偏低,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總體偏低,依然存在安全生産意識淡薄、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的問題。

“統籌發展和安全”理念樹立得不夠牢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鬥目标。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但當前部分地方黨委、政府在貫徹落實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部署上存在明顯差距,在統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重發展、輕安全的現象依然突出,發展和安全不同步、不統籌、不協調的現象依然存在,突出表現為思想上對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意義認識不深刻,行動上缺乏切實推進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有效舉措,配套上缺乏統籌安全必需的投入、考評、激勵等約束機制。



圖片

繼往開來,堅持中國道路

圖片


堅持理論創新,提升系統韌性,完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的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國共産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兩個至上”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系列重要論述為思想指引,以強調動态、有機、整體的系統治理思維的系統理論為學科基礎,以強調防禦力、恢複力和穩定性的韌性能力建設的韌性理論為建設路徑,進一步深化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的理論體系創新。

堅持黨的領導,完善黨政協同的應急管理領導體制。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探索将國家有關指揮協調機構職能進行優化整合,建立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黨政協同的國家層面的應急管理領導機構,進一步推進跨部門跨區域的科學決策、統一指揮、綜合協調、上下聯動。在地方層面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黨政協同的應急管理領導體制和指揮體系建設,推動“統籌發展和安全”“兩個至上”“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等在地方落實。

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完善全災種、全流程的風險治理機制。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黨必須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為此,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賦能應急管理的優勢,推動突發事件風險防範和應急管理關鍵決策點的關口前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完善全災種、全流程的風險治理機制,明确其組織機構和運行流程,将風險識别、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會商、風險處置等風險治理職能常态化,從以處置災害為中心轉為以處置風險為中心,真正把風險化解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推進科學化和法治化,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标準規範和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包括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全生産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規在内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加強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技術标準規範的修訂更新工作,推進跨部門、跨行業标準規範的協調統一;進一步增強應急預案的完整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化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執行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科學完備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擴編賦能,加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

要進一步擴編賦能,推動與“全災種、大應急”形勢下的風險防範和應急救援需求相匹配,強化全流程、全災種的風險處置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對地方專職救援隊伍,要加強規範化建設,提高裝備物資保障水平,強化福利待遇保障措施,增強穩定性和戰鬥力。對社會救援隊伍,要加強專業指導和培訓演練,對所需的場地、設備及維護、人員培訓等提供支持。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政策與應急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詹承豫)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  責任編輯:樊曉麗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孟德軒



( 編輯 / 朱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