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院長蔡勁松于2022年8月6日在《人民政協報》(“華夏·翰墨”版)發表文章。全文如下:
赓續中國畫獨特精神文化标識的審美力量
蔡勁松
中國畫作為中華文明根脈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天大樹的“花朵”,蘊含着豐富的中華人文特質與審美意涵,其當代傳承轉化與創新發展,理應根植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曆史土壤,自覺融入中華文明曆史和藝術文化探源曆程,在總結歸納其發展邏輯、本質特征基礎上,發掘、提煉和赓續中國畫作為獨特精神文化标識的藝術審美力量,賦能新時代美好生活與文化強國建設。
一、在中華文明探源中把握中國畫的發展邏輯
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定内蘊于曆史的真實中,随着時間、空間的變換,人們的認識和解讀也在不斷變化、不斷深入,呈現出多樣性和紛繁複雜的面貌。客觀而言,寓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曆史長河的中華文明,同樣也寓于人類文明進步的闊大場景中。由此,在應時處變中不斷積澱、升華的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镌刻着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其發展軌迹中沉積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涯無邊際的獨特精神标識。作為這種獨特精神标識的重要文化藝術形态,中國畫從一誕生起,就打下了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烙印,蘊含着豐厚的藝術精神滋養,承續着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藝術審美精華。因此,當下探讨中國畫創新之道,必須堅持在中華文明探源的過程中,以科學的态度、客觀的原則、藝術的準則梳理中國畫生長的轍痕與發展邏輯,從曆史的本源中尋求中國畫發展的規律,堅守文化根脈、藝術基因,堅持古今貫通、守正創新,探究并發揮其獨有的美學思想源流及審美力量。
從邏輯緣起看,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發端似乎都可歸宗于古早時期的藝術萌芽,雖然原始社會時期的中西繪畫都源于生活、來自實用,但中國繪畫在長期的産生和發展過程中,卻呈現出迥異于西方繪畫的典型風貌及特征,根本上是由于中華民族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對世界的認識和客觀規律的理解存在着文化上的差異。從邏輯展開看,中國畫的發展一直恪守中華哲學思想和傳統文化體系框架,儒道釋學說及其思想淵源對中國畫的影響根深蒂固,中國畫以特殊的審美圖式展現人們對現實世界和自然世界的思考,同時融入中華哲學與藝術文化發展框架中,無論傳統審美模式的形成、審美趣味的演變還是審美理想的建樹等等,都是中國畫呈現道、志、意、德等傳統哲學觀念及中華美學思想載體的重要例證。從邏輯旨歸看,中國畫緊緊圍繞人與自然這對關系範疇,以人的精神領域和自然生命法則為核心,曆來突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窮神變、測幽微,探求化虛實、辨形神,重視崇德尚藝、修身養性,強調藝術審美成教化、助人倫等作用,營建了中國傳統繪畫造化自得、含道映物、澄懷味象的獨特藝境。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中,中國傳統繪畫客觀上陶冶了中華民族的群體文化心理,同時也滋養着民族精神,凝聚着人們的生命情感,成為寄托中華民族深沉哲學思考的精神文化與藝術審美标識。
二、在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中厘清中國畫的品格定位
應當看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和藝術發展話語體系中,我們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認知與理解觀念紛呈、創見頗多,然而也時常含糊不清、充滿歧義。“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畫置身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激流中,在國粹化、改良化、調和化乃至全盤西化等多重争論中自我革新,步履維艱、蹒跚前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全球科技變革視域下的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虛拟現實及人工智能新興技術迅速崛起,全面介入社會建設和人們日常生活,對全球文明文化發展包括中國畫的創作及傳播産生了深遠而複雜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在當代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中,反思和探讨中國畫本身具有哪些文化特質,具有什麼樣的藝術特征、功能和品格。
其一,從藝術及其社會關系的維度看,中國畫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十分注重其藝術審美的社會功能,更強調會意、表意、寫意,而不是單純強調程式與形式。如果把延綿不斷的中華文化看作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中國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中絢麗綻放的“花朵”。那麼,這些“花朵”的實質就是中華美學精神最為生動的文化表意,反映了中華文明根脈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藝以載道”。其二,從藝術及其創作本體的維度看,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注重形神與氣韻,講求以生命體悟、文化感悟的精神貫穿藝術創作及賞析始終。“創作者以立意、傳神、韻味、吸引、生動作為最高标準;而欣賞者要得意、會心、體悟、回味無窮”(樓宇烈先生語),因而中國畫的創作及傳播,附着于更廣義的文化層面和精神範疇,其藝術範式具有一種啟迪心靈的精神标識及内涵特質。其三,從藝術及其風格品格的維度看,中國畫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呈現的是曆經中華文明塑造的獨樹一幟的人文精神和藝術品格。曆朝曆代,中國畫創作不僅是文人雅士們的文化行為,也寄寓着當時人們對現實世界之外“第二自然時空”的人文擴展與精神聯想,是人們明志抒懷、談性怡情、滋養文心的重要手段。由于深受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使得中國畫的藝術觀念和美學風格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為根據和前提,一方面内蘊着中華文明的詩性智慧,以詩品、畫品、人品的高潔恪守中華藝術之本真,以詩心、文心、慧心的純淨傳遞中華人文之精神;另一方面具有非凡的超越品格,即對生命自然的超越、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對描繪對象的超越、對圖式符号的超越,映射的是一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審美格調,同時也反映着中華民族“超越自我、知行合一”的審美理想與心路曆程。
三、在文明時空坐标中構建中國畫學科及傳播體系
在曆史的長河中,藝術創作與藝術傳播體系都是一個漫長的建構過程,中國畫也不例外。在世界文明時空坐标和中華文明發展的宏大視域中,考察中國畫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應當逐步完成從了解碎片化的畫迹到全面梳理系統性的畫史文化根源、演進格局及藝術審美生産趨向的轉換。因而,我們讨論當代中國畫創作及傳播話語體系,必須基于整個文明時空坐标中藝術發展方位,把握中華文明的曆史進程,找尋中西、古今藝術創造的各自特質和時空差異,把中國畫的人文精神内核和藝術審美标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讓新的中國畫創作赓續傳統又不失創見,所謂“汲古納新、返本拓新”,以構建不斷完善的中國畫創作及傳播體系傳承弘揚新時代中華美學精神,豐富當代藝術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适應社會文化建設和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方面,要着眼于推進中華文明發展和赓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加強中國畫學科話語及創作體系構建。從中華民族曆史演進實踐看,中國式的發展道路蘊藏并夯實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傳承創新在當下國家治理體系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自信成果,有力保障支撐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畫為心迹、詩賦心聲,中國畫以其獨有的存在形态發揮着崇敬自然、追問生命、寄托精神、審美向善等功能,将形而下的物質世界與形而上的生命精神世界有機連接起來,對山水、花鳥、人物等對象賦予審美構型,深化了中華美學領域的藝術品格和精神慰藉的意義。說到底,中國畫作為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最為典型的藝術載體,已成為一個時代文化繁榮的重要表征,當下更應如此。因此,必須進一步推進中國畫學科話語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哲學學科門類下的美學學科、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美術學學科與民族文化學、傳播學等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融合,适時推動設立“中國畫學”交叉學科方向,在中國畫史論、創作規律、文化傳播途徑等領域展開學術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另一方面,要站在人類文明互鑒的立場,加強中國畫傳播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畫是一種具象的文化标識和藝術産品,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具有中華文化區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能夠讓受衆生動地了解中華文化的根與魂,理解中華文明特有的審美意涵和文化品格。因此,要做好中國畫對外傳播“謀篇”與“布局”的頂層設計,探索實施新時代中國畫對外傳播工程,更清晰地概括和傳遞中國畫的傳統文脈、精神内涵、文化價值和審美力量,把講好中國畫故事、切實提升中國畫的國内外傳播效能,作為擴大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展示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
(作者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公管學院院長、教授,國家級人才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入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本文摘自:http://dzb.rmzxb.com.cn/rmzxbPaper/pad/con/202208/06/content_28949.html)

蔡勁松院長于2022年8月11日在《經濟日報》(理論版)發表文章。全文如下:
科技創新為什麼要搞“揭榜挂帥”
蔡勁松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要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形成國際競争新優勢,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創新攻關的相關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挂帥”、“賽馬”制度,實行目标導向的“軍令狀”制度,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挂帥出征。“揭榜挂帥”,簡言之,就是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那麼,科技創新為什麼要搞“揭榜挂帥”?
“揭榜挂帥”是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現實需要。長期以來,我國科技領域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仍面臨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不足、關鍵科技領域存在技術受限問題等多重挑戰。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隻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優化創新機制和發揮創新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才能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是新時代完善我國科技創新體制的現實需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提出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總的來看,實行“揭榜挂帥”制度是針對科技發展戰略重大問題和基礎研究、核心技術薄弱環節,采取的科技創新舉措,有利于激發科技創新主體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潛能和創新效能,從而提高科技攻關的質量和效率。
“揭榜挂帥”是實現重大科技突破的有效路徑。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内在要求。靈活高效的科技體制和治理體系,是促進科技創新特别是關鍵科技領域發展的重要保障。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我國科技領域重大決策在部署落實、形成合力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重大項目立項和管理等缺乏前瞻性、系統性、引領性的頂層設計,項目運行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複、低效等情況。作為一種新型、靈活、高效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與機制,“揭榜挂帥”制度重在激勵有能力、有擔當的科研創新主體或團隊領銜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重點任務,有利于發現、依托和整合最具優勢的創新單元,更好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非常契合當下提升科研項目管理效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重大科技突破的需要。
“揭榜挂帥”有利于實現“蓄勢領跑”與“攻堅競跑”。當下,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我們要想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在世界上擁有科技創新話語權,科技體制改革乃至重大科研項目管理改革,都應從目标設計和問題解決等角度出發,為應對全球科技競争作出相應調整。一方面,應突出系統性、多元化和高效能,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聯動治理的制度體系。“揭榜挂帥”制度有利于破除固化的科研圈子、論資排輩和條條框框,通過“懸榜”“評榜”“揭榜”等公平公正公開的過程,給予揭榜者、中榜者高度的自主權,使其能夠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創新工作本身,做到“蓄勢領跑”。另一方面,應突出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跨機構、跨團隊,通過科學設立、公開征集、發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需求,吸引有實力的多方創新主體通過“揭榜挂帥”等方式立項攻關,同時實行項目全過程、全鍊條階段性考核、競争性淘汰,提高立項項目的執行效率和創新效能,通過“攻堅競跑”,推動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
(作者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本文摘自: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272524)
( 朱婧雯/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