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我院教師高雅玥在國際一流神經科學期刊《Cerebral Cortex》發表論文

【 發布日期:2022-09-01 】

近日,我院高雅玥助理教授在期刊《CEREBRAL CORTEX》(影響因子4.86,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合作發表題為Periventricular nodular heterotopia is coupled with the neocortex during resting and task states的學術論文(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c284)。本篇論文揭示了異位的灰質組織與正常皮層功能連接的時空特性,并提出了神經元遷移異常後共同發育的假說。

圖1 文章首頁

在人類大腦的發育過程中,神經元需遷移抵達它們正确的位置,從而形成大腦并發揮其功能。神經元遷移過程中也可能發生障礙,導緻灰質出現在異常位置,即灰質異位(圖2A)。盡管前人研究表明異位的灰質和正常的大腦皮層之間可能仍存在一些交互作用,但異位的灰質具體如何與正常皮層連接,這種連接又有何種功能,尚不清楚。


圖2 異位灰質-皮層連接與皮層-皮層連接
(圖源:Gao, et al., Cereb Cortex, 2022)


為了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高雅玥助理教授和其他相關研究者利用腦磁圖記錄靜息和任務狀态下的灰質異位患者大腦影像,并計算異位的灰質與正常皮層的相位耦合度。研究發現,異位灰質和正常皮層的功能連接主要體現在α-β頻段,與健康人群大腦皮層連接的頻譜特征一緻(圖2B)。此外,無論是在頻譜維度(圖2B)還是空間維度(圖2C-D),異位灰質與皮層的連接模式都與皮層内部的連接模式非常相似。研究者發現,異位的灰質組織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認知功能,并可以參與到正常皮層的功能網絡中。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心理系高雅玥助理教授與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陳冠鵬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王茜助理研究員與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栾國明教授、王雄飛主任醫師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滕鵬飛醫師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張鑫醫師對本文作出重要貢獻。該論文得到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教授與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Dario Englot教授的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了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華南師範大學腦認知與教育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資助項目、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科院心理所、浙江省基礎公益研究計劃項目和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社科青年骨幹支持項目的資助。


( 朱婧雯/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