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詹承豫教授和高葉、徐明婧研究生發表的文章“系統韌性:一個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核心概念”,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11期轉載,原文發表于《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系統韌性:一個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核心概念
詹承豫 高葉 徐明婧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十九大報告、十九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公報都着重強調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思想,并将其明确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我們該如何從學術層面對這一重大戰略進行理論回應?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系統韌性概念建構是在對相關領域應用排名前十的理論比較分析基礎上,借鑒了系統論和韌性理論等研究前沿理論,認為在極端風險沖擊下,隻有實現系統的韌性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吸納、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從靜态表征到動态平衡的轉變,才能使系統即使在突變情況下依然具備防禦力、恢複力、适應力等系統韌性特征。這一概念強調了主動吸納、開放系統和動态平衡這三個關鍵特征,并針對全過程主動韌性、包容性的系統要素、可測量的評價指标、科學統籌的工具方法、齊全完備的制度保障等内容,提出促進實現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韌性;主動吸納;開放系統;動态平衡
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是黨中央基于時代發展階段的特征和挑戰,為防範化解各類重大風險而确定的重大戰略方針。發展和安全問題自古有之,我們對統籌發展和安全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對如何實現高質量統籌也随着國際國内形勢變化而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多次将其寫入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精神和戰略規劃等關鍵政策文件,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明确指出,“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既要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1],并将其明确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當前,我們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時期,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兩個一百年”的曆史交彙點,經曆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鄭州7 ·20特大暴雨等極端災害、俄烏戰争引發世界格局動蕩等各類重大風險沖擊,深入研究如何更科學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如何實現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
20世紀80年代面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中國共産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針對和平與發展問題發表談話,并指出“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是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明确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2]黨的十三大報告正式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并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重申了這一論斷,作為我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和外交原則等關鍵政策的時代背景依據。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不斷增多,外部和内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黨中央多次提出并強調了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指出“隻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3],十九大報告、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都着重強調了維護總體國家安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思想。2022年3月18日,中美國家領導人視頻通話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甯”[4]。本文認為,統籌發展和安全作為一個關鍵戰略并被反複強調,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新冠疫情和極端災害、霸權主義和強權主義、局部戰争和地區沖突等不安全因素,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形成嚴峻挑戰,各類風險因素交織疊加,破壞發展成果甚至中斷發展進程的風險激增;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5],而我國當前仍然存在着發展和安全之間不同步、不協調的現實情境,高質量發展從以經濟發展為重心轉向多種内涵并重,對安全的敏感性不斷增強,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對于統籌發展和安全重大戰略的理論探索,可以凝練為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為什麼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另一個是如何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對于為什麼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學術界對此問題的回應主要局限在理論闡釋和内涵解讀等層面;如何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則是推進這一重大戰略,實現在更高層面科學統籌的關鍵内容,當前學術界對這些問題的回應略顯薄弱。為此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當前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研究有哪些基礎理論?如何借鑒應用到适用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核心概念建構過程?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将借鑒已有學術研究中相關理論成果,将分散的理論知識進行提煉和升華,嘗試建構系統韌性這一關鍵概念,并通過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吸納、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從靜态表征到動态平衡的轉變,探讨以提升系統韌性來實現在更高層面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統籌發展和安全”為主題詞,在CSSCI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當前人文社科領域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文獻多涉及内涵闡釋、理論框架、目标方向、實踐思路等方面,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内涵及工具研究。對統籌發展與安全内涵和工具的探讨涉及理論定位、價值立場、功能作用、關鍵切入點、重要工具等。有研究者認為,統籌發展和安全“是重大的戰略思想,也是關鍵的戰略部署,還是重要的戰略工具”[6];價值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方法論是唯物辯證法”[7];以“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為基本内涵、以相互交織的風險綜合體為指涉對象、以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思想統領”[8];其關鍵切入點在于“統籌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9];工具層面社會風險評估制度作為安全與發展結合的管理形态,将審核評估的進步性、績效評估的策勵性、合格評估的強制性、水平評估的嚴肅性等[10]優勢集中起來。
二是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重要意義的研究。有學者認為,統籌發展與安全共同緻力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構成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11],是“由新時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國際局勢、所處的曆史方位以及需要完成的中心任務所決定”[12],是曆史的必然選擇。還有學者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體現了“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13],并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相結合的又一理論創新”[14],牢牢把握住了發展和安全的協同關系,整體上反映了辯證、全面、系統的國家安全思想[15],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内在需要[16]。
三是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宗旨與目标研究,包括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宗旨、理論基礎、聚焦重點、主要目标等,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宏觀的探讨。研究者認為,要準确把握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17]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18],要堅持系統觀念、把發展和安全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19]要“聚焦安全發展重點領域、提高安全發展能力水平”[20],從工作策略來看,要“以底線思維為科學方法,推動重大風險具體化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的操作化”[21],處理發展和安全一體化問題時要“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分配戰略資源的比例”[22]。
四是關于如何更好實現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研究,包括系統思維、安全發展理念、底線思維、結果導向、人才培養、強化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等思路。有研究者認為,要踐行系統思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結果導向等,[23]要“堅持戰略和底線思維緊密結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等”[24],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25],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确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等方面來實現發展與安全的有效統籌”[26]。
綜上所述,已有的相關文獻研究内容涉及到系統思維、安全發展理念、底線思維、全過程全領域、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等具體内容,而對實踐中如何更科學地進行統籌的研究相對缺乏;研究類型多為内涵闡釋、意義解讀、宏觀方向分析等,而對能夠推動從經驗統籌到科學統籌的轉換,實現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目标的理論創新和概念構建的研究較為缺乏;學科分布方面,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相對較少,在人文社科領域,運用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也較為缺乏。為此,本文聚焦如何借鑒已有研究成果進行科學的概念建構,回應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需求這一關鍵問題,借鑒系統論和韌性理論等前沿理論,提出系統韌性這一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了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吸納、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從靜态表征到動态平衡的三個轉變,提出以提升系統韌性來實現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研究路徑。
二、理論借鑒:統籌發展和安全研究的跨學科前沿理論梳理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當前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研究的理論創新和核心概念相對缺乏,而且跨學科理論和方法運用較少,但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涉及了綜合性、多領域、跨學科的知識體系。為了能夠充分吸收已有理論研究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有益創新,我們需要運用跨學科視角,全面系統分析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相關領域前沿研究成果。為此本文選取200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相關研究的最新理論進展,通過定量統計和内容分析等方式進行剖析。
(一) 跨學科視野下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前沿理論分析
統籌發展和安全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跨學科命題,而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多存在學科局限,僅以CSSCI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獲得的研究成果,難以全面反映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的理論跨學科應用情況。另外,統籌發展和安全内涵豐富,僅以“統籌發展和安全”為主題詞,獲得的研究成果也難以涵蓋其豐富内涵和實踐指向。
為此,本文進一步擴大了文獻研究的學科和主題詞覆蓋範圍,一方面通過在綜合性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分析當前應用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研究中的理論跨學科應用特點;另一方面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廣義内涵,将檢索主題詞擴展為“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發展”“總體國家安全觀”“高質量發展”“統籌”“風險治理”“應急管理”“平安中國”“突發事件管理”“危機管理”“災害風險評估”“城市風險和管理”“公共風險與管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14個主題詞,全面系統收集和吸納當前相關的前沿研究成果。具體的文獻數據收集整理過程如下:以上述14個主題詞在中國知網的數據庫進行檢索,時間跨度選擇2001—2022年,其中2022年的文獻截止2022年3月15日。進行初步檢索可以發現,僅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詞的文獻就高達4.7萬篇。考慮到相關研究文獻數量較多,将來源類别限定在核心期刊,以200為一組導出數據,生成包含理論名稱、文章作者、刊發時間、期刊名稱的數據表格,形成包含19865篇中文核心論文的數據庫,再對生成的數據庫中報紙、書評、卷首語、會議綜述等非學術研究型文獻進行清理删除,最終數據庫中剩餘17674篇核心期刊文章。
在内容分析層面,考慮盡可能全面觀察相關研究中理論應用情況,本文将政治思想和學術理論統一納入分析數據庫中,通過逐篇閱讀文獻和内容分析,将文獻中理論應用情況進行編碼并填寫生成數據表格,在内容分析基礎上删除具體内容與統籌發展和安全關聯度較低的文章,得到包含14346篇核心期刊文章的數據總庫。在此基礎上,本文再次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重複性、有效性、完整性篩查,删除重複或缺失的數據,最終獲得有效數據12873條;将數據進行整理後,在内容分析和跨組研讨之後,将内涵相同但表述不一緻的理論進行整合,并對每一個理論應用頻次及相關情況進行統計,将統計數據導入詞雲軟件中,生成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理論應用詞雲圖(見圖1),字體越大的理論應用詞表明該理論應用詞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文獻數據庫的應用頻次越高。

圖1 跨學科視野下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理論應用詞雲圖(2001—2022年)
通過對上述數據統計分析,數據顯示已有502個理論被應用到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相關研究中,理論應用頻次排名前十的理論分别是風險社會理論、危機管理理論、模糊理論、系統論、博弈論、韌性理論、高質量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總體國家安全觀、經濟發展理論。下面本文将繼續對這些理論應用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為本文後續的核心概念建構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二) 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理論的橫向比較和借鑒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相關理論應用較為龐雜,那麼該以什麼标準來選擇解釋和分析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應用?可以借鑒哪些已有理論研究中有價值的思想,為本研究後續的核心概念構建提供基礎理論支撐?這需要緊緊結合本文的核心研究對象既統籌發展和安全戰略,又充分結合這一戰略的實踐需求特點進行核心概念建構,其理論借鑒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四個特點:理論成熟程度高,已有研究應用範圍廣、頻次高;理論的包容性強,能夠兼容發展和安全兩類截然不同的要素;理論具有顯著跨學科特點,能适應不同實踐領域的需求;理論已形成相對完善的工具方法,對推進高質量統籌具有較高價值等。同時理論應用頻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學者們對該理論的關注和認可度,理論與實踐的适配度。為此,本文将理論應用頻次作為定量标準,結合以上四個定性特點,在衆多理論中迅速鎖定當前統籌發展和安全研究領域中的常用理論。
本文将理論應用數量頻次,連同理論成熟度、跨學科特征、兼容發展和安全需求程度、科學統籌的應用價值等标準,對排名前十的理論實際應用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統籌發展和安全應用排名前十相關理論的比較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風險社會理論已在多個領域作為背景性基礎理論出現,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跨學科潛質和兼容性,但是相對缺乏科學實用、能夠量化的工具和方法,在高質量統籌實踐應用方面匹配度較低。危機管理理論在相關研究文獻中多以概念性表述和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出現,符合指導性和工具性特征,與安全要素聯系緊密,但與發展要素适配度較低,難以兼容發展和安全要素的統籌實踐要求。模糊理論和博弈論是工具性理論,在文獻中常作為研究方法使用,滿足分析實踐要求,但工具性特點也使得将相對分散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統籌的目标很難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科學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貫穿于概念構建的全過程,但其理論維度高于本文嘗試構建的中層理論,為此不直接作為核心概念構建的基礎理論。高質量發展理論、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經濟發展理論多為宏觀理論,成熟程度和兼容性略顯不足,作為理論借鑒及應用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系統論和韌性理論,在理論成熟程度、跨學科特征、兼容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推動科學統籌的工具和方法價值方面的匹配度較高,本研究将這兩個理論作為概念建構依托的主要基礎理論,需要進一步理清其理論發展脈絡。
系統論自20世紀30年代興起,作為跨學科應用最廣的理論之一,其綜合性和兼容性強,在将近100年的時間内從最初的一般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逐漸發展出耗散結構理論、超循環理論、協同學理論、混沌理論、分形理論、複雜自适應系統理論等多個更加複雜的理論。其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同時也在多個學科中被廣泛應用,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被廣泛地應用到社會學、政治學、憲法學、思想教育、翻譯研究、文化研究等多個專業領域,形成了社會系統理論、多元系統論、政治系統論、動态系統論、文化系統論、生态系統論等多個複合理論。聚焦到統籌發展與安全相關領域,它已經被應用到國家安全、應急管理、風險治理、平安中國建設、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如童星借用熵概念和自組織現象提出“應急管理的本質就是對社會系統的‘亂象’進行快速的治理,将社會系統的‘無序’轉換成‘有序’”[27]。系統一詞本身與統籌的内涵相近,不少學者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要踐行系統思維,包含了系統論的基本思想。
韌性一詞最早出現在數學、物理學中,是一種用來描述材料的穩定性和外力作用下的恢複形變能力,後來逐漸應用到多個學科,被賦予了不同内涵。從理論研究來看,無論是安全還是發展相關領域的學者,都已經大範圍将韌性這一概念拓展應用到相關研究,尤其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應急管理、風險治理、防災減災、區域經濟、風險災害、高質量發展、城市發展、社區建設等研究中廣泛應用。如有學者認為一個經濟體的韌性恰恰體現了該經濟體的安全發展能力[28],指出“韌性城市為我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全新理論資源”[29],提出“韌性治理理論構想,以推動理論研究與城市減災實踐在複合型災害治理問題上的有效對話”[30],識别“主體性、多樣性、自治性、适當的冗餘性、慢變量管理和标識六大要素”[31],劃分以恢複為核心的“被動韌性”和以學習适應為核心的“轉型韌性”兩種災害韌性,[32]構建“以城市綜合防禦體系和社會應對體系建設為核心的浦東新區城市安全與綜合防災系統框架”[33]。從實踐方面來看,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确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已經開展了韌性城市建設探索,韌性相關的概念如韌性社區、韌性經濟、韌性校園等也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韌性理論兼具指導性和工具性特征,既可以作為理論探讨和頂層設計的指導性思想,也可以作為刻畫高質量發展和安全的實踐評價指标。綜上所述,将系統論和韌性理論作為建構統籌發展和安全關鍵概念的基礎理論是較為恰當的,但哪些具體思想和理論精粹值得借鑒并用于概念建構,需要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内涵特征,進一步對這兩個理論深入剖析。
三、概念建構:基于系統論和韌性理論的系統韌性概念建構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系統論和韌性理論作為統籌發展和安全關鍵概念構建的基礎理論,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完整的概念建構需要在充分借鑒現有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采用什麼樣方法構建核心概念?借鑒系統論和韌性理論哪些核心思想?新概念具備哪些獨特内涵和創新之處?為此,本文将首先在對人文社會科學常用的概念建構方法分析基礎上,采用理論整合的方式,對系統論和韌性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内涵思想演進做進一步深入剖析。
(一)理論整合:系統韌性概念建構的方法邏輯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理論構建方法通常采用分類和類型學、提煉理論模型、理論豐富化、理論整合和理論移植等五種方法。分類和類型學旨在根據特定的标準或維度,對相同或相異現象的加工過程;提煉理論模型是将現實中的關系抽象出來,提煉出幾個重要的變量,勾勒出變量的幾種關系,形成多客觀現象的一個簡明認識;理論豐富化是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中介變量、調節變量和控制變量的方式,使該理論更加完善;理論整合是通過将多種理論合乎邏輯地組合成一個新的理論;理論移植意味着将适用于特定範圍的理論應用到該理論範圍之外的對象。[34]從上述對五種理論建構方式的區分可以看出,分類學常用于對象清晰且可以劃分的情況,提煉理論模型和理論豐富化通常需要以充分的實踐演進為基礎,這與統籌發展和安全還處于理論研究和實踐進展的探索階段不相匹配。因此本文嘗試以理論整合方法為基礎,結合理論移植的思路,全面梳理當前系統論和韌性理論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已有研究中的思想精髓,以核心概念構建為先導,在持續優化中逐步完善出能夠解釋和指導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的概念體系。
理論整合使“兩種觀念系統彼此啟發、彼此調節,從而産生根本性的新問題, 開啟富有創見性的新視野”[35]。理論整合常用的方法有四種:以一個理論為基礎,吸收其他理論的成果,整合成一個更有說服力和解釋力的理論;将幾個類似的理論,納入新的理論框架中,形成一個更為完整的理論概括;将相互矛盾的理論,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合并,澄清矛盾雙方的辯證關系,形成一個更全面綜合的理論;針對相互競争的理論,提出比舊的理論更富有解釋力的新的競争理論。[34]在具體研究中,通過理論整合的方法構建新理論已經較為常見。例如基于協同學論和治理理論構建協同治理理論,用來刻畫服務型政府的治道邏輯。[36]在博弈論的基礎上,有學者結合演化穩定策略概念構建演化博弈理論[37],提出結構二重性概念以及結構化理論,解決社會學方法論中二元論問題[38],并構建整體性治理理論作為突破傳統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理論之外的第三種範式[39]。值得注意的是,理論整合不同于理論間概念的簡單疊加,要經得起邏輯融貫性、是否能産生新知識、先天原則是否相容以及探究方法是否相容 [40]的檢驗。
(二)基于系統論中系統突變、開放系統和動态平衡的系統韌性思想
系統論主張從整體出發,研究系統與系統、系統與組成部分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普遍聯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理論體系,包括一系列系統概念、系統思想、系統工具和系統方法等,[41]從系統論自身發展演化來看,大緻可以劃分為一般系統論、系統自組織理論、複雜自适應系統理論為代表的三個階段。貝塔朗菲創立了一般系統論,旨在确立适用于開放系統的一般原則,指出不同領域中表現出結構上的相似性或同構性,并将系統的普遍性質總結為整體性、動态性、關聯性和有序性。[42]1945年,比利時物理化學家普裡高津創立線性非平衡态熱力學最小熵産生原理,他将其運用到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域,并于1970年提出了耗散結構學說,認為一個原理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外界條件變化達到某一特定阈值時,就可以從原先的無序狀态轉變成一種在時空或者功能上的有序狀态,這回答了開放系統如何從無序走向有序的問題。[43]1971年,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創立了協同學,他認為系統的性質改變是由系統中的“要素—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緻,任何子系統的運動都有兩種趨向:一種是自發地傾向無規無序的運動,這是系統走向無序的重要原因;另一種是子系統之間關聯引起的協調、合作運動,這是系統自發走向有序的重要原因。[44]1994年,美國霍蘭教授提出複雜自适應系統理論,他指出系統中的主體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進行交互,在交互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或“積累經驗”,并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從而适應環境變化的要求。[45]
從系統論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研究和實踐領域應用邏輯來看,現有研究呈現出對系統論相關概念、思想、方法和工具全方位借鑒的特點。如有學者認為安全發展二者是辯證的動态平衡,強調用系統思維進行新的頂層設計[46],将風險防控全過程作為一個社會系統,關注各防控環節間的互動關系[47];還有學者認為中心城市糧食安全具有“公共性、系統性、區域性、動态性以及均衡性的特征”[48],運用系統論整體觀、層次分析、宏觀系統分析等分析亞洲安全問題[49],從“系統客體、系統主體以及系統環境三維度分析非傳統安全威脅下網絡群體集聚輿情擴散生成邏輯”[50],基于系統分析的“物理—事理—人理”理論和方法,構建制造業能源安全模型[51],從系統論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領域實踐應用來看,系統思想被廣泛應用在高質量發展、總體國家安全、應急管理、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安全管理等領域中。如我國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開放協同思維;強調動态監測風險和清零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組建應急管理部,整合原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應急力量和資源,使應急管理從分散管理走向綜合治理的系統優化實踐等。
從上述對系統論思想演進及應用邏輯的梳理,不難看出對系統開放性、動态性、整體性、突變性、自組織性等通用特征的應用是既有研究的主要借鑒邏輯。這與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所強調的系統思維,将發展和安全納入一個系統中整體謀劃,并且這個系統具備開放、動态、自組織等特征,其在核心思想和實踐應用緊密貼合。首先,統籌意味着将發展态勢和安全保障一起謀劃,破除一味重發展輕安全或過度強調安全而中斷發展的局面,為了避免顧此失彼,就要求必須以整體性作為統籌的基本出發點。其次,統籌發展和安全既是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的基本,又是事關發展大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兼顧外部和内部、傳統和非傳統、國土和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自身和共同安全。維護總體國家安全的目标決定了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所共同形成的系統必須是開放的。再次,當前我國正處于國家崛起和民族複興的關鍵時期,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類風險要素疊加和超常規安全沖擊增多,極端自然災害和刻意幹預引導風險相互交織,極端性超常規系統突變也難以避免。最後,發展和安全兩者本身就是一個動态過程,發展态勢日新月異,安全局勢波谲雲詭,瞬息萬變,兩者所形成的系統時刻都在不斷地變化和重塑,由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所形成的綜合系統一定是系統突變和動态平衡相互交互的過程。
綜上所述,系統論對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借鑒,既要把握系統論中的基本框架和精髓思想,在普遍原理中尋找契合實踐需求的理論指引,也要超越系統論本身屬性和外在環境,結合系統論的跨學科應用邏輯,将開放系統、系統突變、動态平衡、主動适應等思想有機融合,構建充分符合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涉及複雜目标、要素、結構、功能及環境的系統韌性概念。
(三)基于韌性理論中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的系統韌性特征
韌性(resilience),也被譯作恢複力、彈性、韌性、抗逆力等,有能力恢複說、擾動說、系統說和提升能力說四種典型定義[52],被賦予多種内涵應用到多個學科。從韌性的基本内涵來看,大緻形成了三種認識。一是以工程學為基礎的恢複能力說。韌性被看作是系統的恢複力,即當系統或者組織在受到威脅時,采取一切措施恢複原狀的能力[53],“這種對‘韌性’概念的認知實際上确認系統的‘穩定态’隻有一個,是一種工程式的、僵化的穩定結構”[54]。二是以生态學為基礎的抗擾動說。韌性概念被定義為系統改變其功能結構之前所承受的幹擾量[55],關注于系統吸收擾動的能力和維持力,與工程韌性強調的保持穩定狀态的能力相比,生态韌性強調在外部擾動背景下能夠生存和持續的能力。三是以社會生态學為基礎的适應能力說。有學者将韌性作為系統持續吸收傷害、适應傷害的能力,同時認為系統具有學習、創新能力,社會生态系統在面對外部擾動時,尋求系統自身的持續、适應和可轉變,以此不斷地塑造系統的循環式動态平衡。[56]
韌性概念也被廣泛應用到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的研究領域,其應用邏輯主要體現了韌性所包含的恢複力、适應力、抗逆力、系統性、抵禦力等特征的借鑒。如有學者認為國土空間韌性規劃指受到沖擊擾動時,有效抵禦外界風險侵襲并快速适應恢複的能力。[57]城市韌性包括以維穩為核心的結構韌性、以維持修複為核心的過程韌性和體現自我學習、實時應對和積累經驗的系統韌性。[58]有韌性的經濟體“能夠通過調整和轉型,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适應力、恢複力和創造力”。[59]馬奔、劉傑指出滿足防災減災需求的韌性城市應包含面對外來沖擊的抗逆性和沖擊發生之後的恢複力。[60]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韌性社區“内含物理層面的‘抗逆力’、社會生态層面的‘恢複力’和社區成員的‘自治力’三重指向”[61]。災害韌性可以分為以恢複為核心的“被動韌性”和以學習适應為核心的“轉型韌性”兩種類型。[32]蔡秋蓉、葉繼紅提出基于過程、能力和目标三重韌性特點的城市公共安全韌性治理采取防禦抵抗—吸收存續—适應調整—學習變革的韌性策略。[62]林雪、張海波構建“對已知和未知風險的準備力、對清晰和模糊信号的感知力、基于計劃與變化的行動力、推進适應與變革的學習力等四個維度”的地方政府韌性能力框架。[63]從韌性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實踐領域的應用來看,韌性特征已被作為經濟發展測度和城市安全體系能力建設标準,如将經濟韌性看作經濟抗壓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體現,全球已發布了包括《ISO37123-社區可持續發展——韌性城市的指标》《ISO/TR22370-安全與韌性-城市韌性-框架和原則》《ISO22371城市韌性戰略和實施指南》《安全韌性城市評價指南》等一系列韌性相關的指南和标準。
從上述對韌性理論思想演進及應用邏輯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防禦力、恢複力、适應力等能力特征是既有理論研究和實踐行動的主要借鑒邏輯。防禦力是系統在受到沖擊前段所具有的韌性表現;恢複力是受到沖擊後所具有的韌性特征;适應力貫穿于系統的全過程,使得系統能夠通過不斷地自我調整和轉化,适應新的外界環境。能否具備這些能力特征,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實現在更高層面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鍵。首先,無論是高質量發展還是高水平安全都需要具備持續性特點。如果系統缺乏防禦力,難以抵禦外界風險,在面臨風險沖擊尤其是極端風險沖擊時,統籌發展和安全就會難以為繼。其次,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系統是一個要素繁多、結構豐富、環境易變的綜合系統,尤其是在當前國際格局和國内形勢之下,可控和不可控的風險要素瞬息萬變,内部和外部的要素不斷變化重組,系統需要不斷适應才能實現發展和安全持續性良性互動。最後,獲得抵禦力和适應力需要在風險相對确定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标準實現,但極端安全沖擊可能導緻系統崩潰。系統隻有在受到沖擊後具有迅速達到新平衡的恢複力,發展和安全才能有序進入良性互動的軌道。
綜上所述,統籌發展和安全對韌性理論的借鑒,主要邏輯是将韌性能力特征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有機融合。韌性的内涵和能力特征豐富,總體可歸納為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三類。本文将這三類能力的核心思想,借鑒應用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概念建構中,即系統韌性的統籌發展和安全,需要具備在極端風險疊加沖擊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動态平衡、良性運轉,它不僅能夠抵禦風險,還能夠通過主動适應,在極端沖擊下能夠有序恢複等能力特征。
(四)系統韌性的概念、主要内涵和三個關鍵特征
綜上分析可知,本文借鑒了系統論整體性、動态性、開放性、突變性、自組織性等核心思想,融合了韌性理論中關于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等關鍵能力特征界定,回應了統籌發展和安全過程通過主動統籌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戰略需求,提出系統韌性這一關鍵概念。所謂系統韌性,是指在統籌發展和安全過程中,通過主動調整系統要素、優化系統結構、塑造系統環境,使得系統在面對極端風險沖擊情景發生突變的動态過程中,依然具備防禦力、恢複力、适應力等韌性能力特征。系統韌性概念強調了面對極端風險沖擊時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吸納的主動韌性,發展和安全要素的系統組合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的開放韌性,在承受極端沖擊的過程中從靜态表征到動态平衡的全過程韌性這三個關鍵特征,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韌性的概念和三個關鍵特征
為什麼要強調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吸納的主動韌性特征?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統籌”二字,本意就包含了主動統籌,即我們要通過統籌這一主動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一方面,類似于圍棋的布局落子,高明的棋手每一個落子,都在應對當前棋局局勢和目标的同時,也為後續三步、五步乃至全局的态勢提供足夠的支撐,統籌整個棋局全過程的安全韌性;另一方面,也因為在統籌發展和安全過程中,各類緻災因子、風險因素和安全沖擊,既有風險自然演化的原因,也存在人為幹預引導,甚至惡意操縱、極限施壓的可能。面對大多數的安全的沖擊,隻有通過主動吸納,防患于未然,構建科學統籌的主動韌性,才能有效化解各類極端安全的沖擊,形成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動韌性。
為什麼要強調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的系統韌性特征?統籌發展和安全必将涉及紛繁複雜的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系統組合,強調從封閉系統走向開放系統,不僅僅指系統的邊界開放特征,更重要的是強調統籌過程所涉及的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在構成、結構和環境上的開放性特征,強調在對系統要素設計、結構優化和動态調控時考慮替代性選擇。封閉系統很難實現對系統結構和要素構成的主動調整。當面臨極端風險沖擊,韌性就會被局限在封閉系統内,超過系統韌性阈值的結果就是系統崩潰。如飛機作為可靠性和安全性極高的交通工具,但在空難事故中能夠生還的概率卻極低,因為空難事故中的飛機是一個相對封閉系統。隻有将封閉系統轉化為開放系統,才可能引入更多新的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通過統籌行為形成新的要素構成、穩定結構和良性環境,進而增加系統韌性。
為什麼要強調從靜态特征到動态平衡的全過程韌性?統籌發展和安全肯定不是一個靜止的時點,而是不斷持續演化的動态過程。從靜态特征到動态平衡的全過程韌性,是指不僅要強調系統在相對靜止狀态時具有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等韌性能力特征,而且将韌性作為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共同組成系統的基本屬性,強調在極端風險沖擊乃至系統突變的任何時間和狀态下,系統都應具備必要的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等韌性能力特征。在遭受極端風險和幹擾沖擊時,涵蓋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系統可能被迫發生突變。如果僅強調靜止狀态,尤其是單一靜止平衡狀态下的韌性,那麼系統在面臨極端沖擊情景時,一旦原有的要素構成和良性環境發生改變,系統的韌性就會面臨沖擊乃至迅速消失,導緻在遭受沖擊過程中和新平衡狀态下不具備韌性。全過程韌性類似于戰場的統籌指揮。《孫子兵法》強調“緻人而不緻于人”,就是要把握戰場主動權以保持戰略優勢和安全韌性。統籌不僅僅是雙軍對壘簡單實力對比,更是把握引導局勢調動敵人,形成在不斷變化的動态過程始終具備戰場主動權、主動占據戰略優勢的思想。如果把各類緻災因子、風險因素和安全沖擊視為敵人,那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要目标就是主動創造并維護系統,實現從靜态特征到動态平衡的全過程韌性特征。
系統韌性概念雖借鑒了系統論和韌性理論的核心思想,但既不同于系統論,也與韌性理論有所區别。相對于系統論而言,系統韌性概念融入韌性理論的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等關鍵特征,形成了理論的有機整合。系統論的作用對象是系統,揭示系統的普遍特征和規律,系統韌性從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功能目标出發,從韌性這一具體特征去描繪系統的動态平衡狀态。相對于韌性理論而言,系統韌性概念突出了主動韌性、開放系統和全過程韌性這三個特征。在韌性理論的基礎上,系統韌性強調系統面臨極端風險沖擊後的全過程韌性特征,尤其是系統不斷從平衡—破壞—再平衡轉換過程的韌性,從韌性的能力特征的緯度去刻畫系統,不僅刻畫系統靜态狀況,也刻畫系統的動态轉化和突變過程。
四、主要結論、政策建議與研究局限
統籌發展和安全内涵豐富,戰略意義重大,本文在對其内涵和現有研究理論應用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借鑒了系統論整體性、動态性、開放性、突變性、自組織性等核心思想,融合了韌性理論中關于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等關鍵能力特征界定,構建系統韌性這一概念,以彌補當前研究中缺乏能夠統領分散在各個實踐和學科領域知識的核心理論概念問題。
(一)主要結論
第一,系統韌性是指在統籌發展和安全過程中,通過主動調整系統要素、優化系統結構、塑造系統環境,使得系統在面對極端風險沖擊情景發生突變的動态過程中,依然具備防禦力、恢複力、适應力等韌性能力特征。
第二, 系統韌性的内涵強調面對極端風險沖擊時從被動承受到主動吸納的主動韌性,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系統組合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的開放韌性,在承受極端沖擊的過程中從靜态特征到動态平衡的全過程韌性這三個關鍵特征。
第三, 系統韌性充分借鑒了系統論和韌性理論,也與這兩個理論有所區别。相對于系統論而言,系統韌性概念融入韌性理論的防禦力、适應力和恢複力等關鍵特征形成了理論的有機整合;相對于韌性理論而言,系統韌性概念突出了主動韌性、開放系統和全過程韌性這三個特征。
(二)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系統在極端沖擊下動态平衡能力建設,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全過程韌性。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是一個連續的動态過程,需要系統在極端沖擊情境下,在任何時間和空間分布中都具備相應的防禦力、恢複力、适應力等韌性特征。因此在統籌發展和安全過程中,單純在靜止狀态具備韌性還遠遠不夠,要通過主動的系統規劃、設計和建設,以全過程的動态平衡為基本出發點,增強系統韌性能力,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内容。首先,要充分考慮系統在極端沖擊情境下,突變過程和突變後所形成新平衡的防禦力、恢複力和适應力建設,增強系統在突變中的全過程韌性。當前韌性能力建設多以維護現有靜态韌性表征為基準,通過不斷增強系統靜态情況下的防禦力、恢複力和适應力等,保障系統在面臨沖擊時能夠正常運行。在經濟成本和經驗局限的限制下,以靜态表征為基準的韌性阈值會有上線,面對極端風險沖擊系統發生突變可能性增大;系統一旦崩潰,會造成靜态韌性消失,脆弱性顯著增強。其次,要主動提前增加系統要素的替代性方案和增強系統結構的穩定程度和轉換能力。統籌發展和安全茲事體大,在系統規劃之初就要樹立“走一步看三步”的思路,有意識主動地匹配要素、結構和環境的替代性方案,及時化解風險,減少和避免系統受到沖擊時被動調整所帶來的崩潰性損失。最後,要實時監測和評估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狀态,構建系統常态化動态調整機制。要主動普查和監測系統所面臨的綜合風險,摸清風險狀況,及時主動地優化系統要素、結構和環境,避免風險耦合和積聚後打破阈值,引發系統突變。為此要加強極端情境下的動态平衡能力建設,實現系統在突變過程乃至崩潰狀态下仍然能夠具備韌性。
第二,超前優化系統的要素、結構及環境,打破封閉系統邊界,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動韌性。統籌發展和安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兩個内涵豐富、時空深遠的對象,必須運用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系統工具來分析和謀劃。首先,要構建能夠容納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的開放系統,奠定科學統籌的作用對象。系統論是以系統為基礎的理論體系,隻有将發展要素和安全要素納入一個系統,确立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秩序,搭建因地制宜的系統環境,才能充分運用系統理論、方法和工具實現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調控的目标。其次,要推動系統全方位開放,提升系統受沖擊後快速構建新平衡的能力。系統開放性作為系統論的基本原則之一,不存在一個與外部環境完全沒有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系統,它強調系統邊界的開放性。安全發展不能僅僅依賴外部環境的變化和能量供給,要實現系統内部要素、結構、環境等優化,确保在外部環境不可控的狀态下,能夠通過内部結構調整,使得系統實現穩定平衡有序。最後,要把握開放系統的基本特點,破除對開放系統封閉分析的慣性。統籌發展和安全涉及數目繁多的要素,在實踐中系統龐大且開放性強,較強的開放性在有利于維護系統平衡的同時,也可能使得系統風險點增多和邊界模糊性增強。這與一般進行系統分析時,要确定研究對象和系統邊界相矛盾。為此,在進行相關開放系統分析和規劃時,要破除僅僅關注中心系統的邏輯,主動構建跨區域、跨層級、跨領域的開放系統,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動韌性。
第三,将系統韌性的理念細化為具體的評價标準,通過技術賦能,強化科學統籌水平,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統籌能力。科學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要在綜合謀劃下精準和動态地調整,這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和工具,而工具首先需要理念引導。為此要将系統韌性理念細化為具體的評價标準,通過機制優化,将理念和實踐連接起來,推動實現高質量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具體應做到以下三點。首先,基于系統韌性進一步開發和細化評價指标體系,通過科學的指标引領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方向和發展方式。一個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指标體系是有效評估和示範創建的前提,也可以為建設實踐指明方向。可以通過建立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關鍵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同時結合問卷調查法等,探索實現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的關鍵影響因素,開發基于系統韌性的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評價指标體系,為全過程韌性的動态平衡能力建設實踐提供評價标準。其次,理清技術賦能機理和模式,發揮科學技術對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支撐功能。從當前實踐來看,以信息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科學等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已經融入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全過程,為統籌發展和安全動态風險監測和政策調整提供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可以在借鑒國内外技術賦能實踐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技術賦能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典型現實案例,總結和提煉現有賦能模式、機理和路徑等,進一步發揮技術在推動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作用。最後,完善相關運作機制,提升方法工具推動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效能。如在評價指标方面,可以通過建立指标體系的動态更新機制,及時依據黨和國家最新指導思想和法律法規等規範進行修訂完善,增強指标體系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充分發揮評估指标體系的引領作用。
第四,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标準規範,提升規範化、制度化的水平,增強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制度保障能力。統籌發展和安全不僅要有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還要将已有的善政良方上升為法律法規、标準、政策等行為規範,形成可預期的制度,發揮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推動統籌發展和安全理念落到實處。具體完善方法可以重點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梳理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制度保障體系的曆史演進脈絡,發掘當前制度保障問題。統籌發展和安全是一個動态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在實踐不斷地演進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等也在不斷修訂和完善。通過梳理與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标準、政策和重要會議精神等,并結合當前實踐案例所暴露出的問題,可以進一步厘清現有制度的不足,為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提供基本前提。其次,分析組織機構演變機理及機構設置内在規律,健全組織機構的保障功能。健全的組織機構設置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制度保障的基礎,為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實踐落實界定了責任主體。為此,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統籌發展和安全工作目标,對地方政府在統籌發展和安全工作組織協調的現狀、困境進行分析,進一步健全和推動組織機構的保障功能。最後,兼顧宏觀制度建設和微觀機制完善,系統推動制度體系建設。制度完善是個系統工程,不僅要進行宏觀設計,而且要匹配與之相配套微觀實施機制,這樣才能把原則性、程序性的制度和具體性、可操作性的機制統一起來,形成制度完備,運行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和運作機制,進而切實有效地發揮制度保障的功能。
(三)研究局限及未來展望
由于本文的研究邏輯,是在已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實踐需求,探索構建一個新的概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隻是純粹的理論概念建構,缺乏實證檢驗和案例支撐。本文通過理論整合的方式,提出系統韌性的概念,是對統籌發展和安全重大戰略在關鍵概念層面的理論回應。但對該概念的解釋力缺乏實證檢驗和案例支撐,對如何與實踐結合的對策僅提出了較為宏觀的建議,缺乏具體的應用方法,這有待後續研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第二,在實踐應用上,隻是闡明理論概念的内涵和特征,缺乏從理論到實踐應用的路徑研究。系統韌性概念在理論層面可以相對自洽,但系統韌性的理念隻有實現從“理念—理論—評價—實踐”的過程,細化形成一套可測量的指标,才可能實現從理論概念走向實踐應用。
一個理論概念從建構到成熟,往往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未來可進一步将系統韌性概念應用到統籌發展和安全實踐領域,如通過對新冠疫情防控、天津港大爆炸等典型案例分析來進行驗證,探讨如何将系統韌性概念應用到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等具體領域。通過實踐應用,發現理論概念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将理論概念與安全實踐形成有益互動。
【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詹承豫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高葉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徐明婧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原文發表于《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11期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