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詹承豫:準确把握三個體系之間的關系

【 發布日期:2022-12-08 】

近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詹承豫教授接受《中國應急管理報》邀請,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理解和把握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公共安全治理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做出闡釋,發表《準确把握三個體系之間的關系》,以下為文章全文。



準确把握三個體系之間的關系

詹承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公共安全體系”,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需要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之間的關系,高質量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轉型,為全面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護航。

風險、應急和安全是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三個維度

其一,防範風險、高效應急和确保安全,是推動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一體三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将來”,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是實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把握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權的堅實基礎;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是突發事件沖擊下保護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的堅強力量;公共安全體系是降低風險隐患危害與安全事件社會性後果的堅定保障。因此,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是推動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在風險、應急和安全三個維度的不同側面。

其二,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及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關鍵内容。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統籌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充分體現出國家安全體系建設的統籌方法與系統思維。運用系統性戰略思維理解和把握三個體系之間關系,有助于明确國家安全體系内涵,厘清國家安全體系建設重點,統籌推進三個體系建設水平同步提高。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及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确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内容。

其三,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及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設是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的關鍵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等。三個體系建設是提升風險防範化解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和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載體,是落實深化國家安全工作要求、有效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路徑,為推進國家安全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具體依托與實踐落點。

風險防範、應急管理和安全治理三者既相互區别又相互支撐

其一,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治理在内容上相互區别,各有重點。風險監測預警體系以國家安全領域的風險作為監測預警對象,包含總體國家安全觀涉及所有類型安全,其建設具有全類型、全流程、全天候特征,關注潛在風險隐患,旨在實現國家安全領域風險的防範化解、源頭治理;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聚焦于國家安全體系中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等内容,依托于應急管理部門職能實現,旨在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公共安全體系事關人民群衆的公共安全根本利益,既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的防範和應對,也包括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等重點安全領域。

其二,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治理在運行中相互融合,彼此支撐。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務,風險監測預警體系蘊含于應急管理與公共安全治理實踐之中,是推進應急管理工作關口前移及實現公共安全體系轉型的基礎;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既要堅持預防為主,也要強化底線思維,實現在突發事件沖擊下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實現安全發展的保障;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内容,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有賴于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同步轉型。

其三,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治理在建設時需整體統合,共同發力。統籌提升風險防範、應急管理與安全治理能力,共同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可進一步增強國家應急管理與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的風險預見預判功能,為國家安全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提供支撐;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立起應對各類災害事故、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衆生命财産損失的保障,構建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力量;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依托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和應急管理能力共同提升,推動向事前預防轉型,切實維護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和社會穩定。

統籌推進風險防範、應急管理和安全治理的立體化體系建設

其一,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穩步提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将“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為單章重點強調,并專門提出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等建設具體要求,這既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又為統籌推進三個體系建設指明了戰略方向。一方面,這表明風險監測預警、國家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是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内容。未來三個體系建設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要站在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高度總體推進。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三個體系建設既要分工合理、突出重點,又要相互協同、共同發力。要以構建新安全格局為核心目标,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流程的國家安全治理體系,築牢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保障。

其二,着力補齊關鍵安全領域的風險監測預警短闆,提升風險監測預警專業化能力。要着眼兩個大局,以關系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關鍵重點領域為抓手,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快完善面向未來、行之有效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首先,着力補齊當前我國關鍵領域的風險監測預警短闆。面對日益複雜的國家安全形勢和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的發展要求,盡快補齊關于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個人信息安全、生物安全及重要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等重點領域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短闆,形成與之匹配的制度、組織、人力、财力和重大基礎設施支撐。

其次,加強風險監測預警專業化組織、人員、财力及技術保障。以構建新安全格局為目标,盡快建立完善相關領域風險監測預警的專業化保障體系,提升風險監測預警專業化能力,積極形成與新時代國家安全體系與能力現代化要求相适應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再其次,促進風險監測預警與風險防範化解之間的有機銜接。進一步明确相關領域風險監測預警與風險防範化解無縫銜接的具體措施,形成從風險識别、風險評估、風險會商、風險溝通、風險處置到應急響應的全流程有機銜接機制,充分發揮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的風險治理效能。

其三,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推動國家應急救援力量全域聯動優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作為國家安全防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可以進一步推動關口前移和應急救援力量聯動優化。一方面,牢固樹立統籌發展和安全理念,加速推進“監測—預警—決策—指揮—處置”一體化應急管理平台建設。以“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思想為引領,推進風險監測預警、風險處置與應急響應之間的系統化、标準化和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推動應急管理工作的關口前移。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完善風險分級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進一步增強風險處置手段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優化國家、區域、地方和社會等各類應急力量的全域聯動及協同配合機制,着力提升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凝聚力、執行力和戰鬥力。

其四,加強事前預防的組織、人員和技術支撐,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要“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未來要進一步加強組織、人員和技術支撐,築牢公共安全體系向事前預防轉型的保障基礎。一方面,推動專業化風險監測預警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機銜接。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加強風險監測預警、風險評估、風險會商、風險溝通的專業化組織和人員比重,鼓勵風險實時監測和分析研判等專業技術工具創新,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安全韌性能力、基層第一響應和初期處置能力,推動實現公共安全治理工作重心向事前預防轉移。另一方面,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具體而言,加大公共安全治理的學術研究與實務部門融合創新力度,進一步明确新時代公共安全治理的内涵、邊界、重點及建設思路。加快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将關鍵領域安全風險、新型安全風險、次生安全風險等及時納入公共安全體系,确保食品藥品、生物安全、個人信息等群衆關切領域的安全,真正做到将公共安全風險化解于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切實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作者:詹承豫,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2022年11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