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2023年10月21日第三版
近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詹承豫教授和研究生滕歡同學于《中國應急管理報》發表“應急管理遇上新型工業化,如何應對機遇挑戰”一文,以下為文章全文。
應急管理遇上新型工業化,如何應對機遇挑戰
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新型工業化是我國主動适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把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産業韌性同建設制造強國和産業升級有機結合的戰略選擇。這必将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與發展局面的系統性更新,給應急管理事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随着新型工業化廣泛深入推進,與之伴生的新型産業模式、新材料、新工藝等,給應急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适應科技信息化發展大勢,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面對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工業化,應急管理要順應趨勢,乘勢而上,推動風險監測、應急救援更加精準高效。面對新型工業化帶來的新風險,要結合應急管理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做到未雨綢缪、綜合研判,提升風險治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把握新型工業化帶來的風險防範機遇
新型工業化推動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快速發展,為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裝備技術支撐和發展機遇。
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推動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升信息化水平是關鍵。新型工業化帶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與數字化轉型,為風險監測、預報預警、研判響應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将新技術充分應用到風險防範各環節,可有效提高預報預警時效性、準确性,提升決策和響應效率。安徽省合肥市建設的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浙江省建德市采用物聯網、5G等技術為電焊機“加芯賦碼”,以及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應急”建設等,都是搭乘了新型工業化這艘“大船”,在風險防控、應急處置方面破浪前行。
新型工業化帶動傳統工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應急管理裝備關鍵技術研發、升級改造帶來有利契機。在災害救援過程中,面對斷網、斷電、斷路等困境,先進裝備将極大提高救援能力。在存在塌方、爆炸等風險的環境下救援時,救援機器人、無人機等能夠代替或輔助救援人員,最大限度保障救援人員安全,提高救援處置和保障能力。要乘着新型工業化的“東風”,加大裝備研發力度,進一步健全應急管理科技創新體系,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和先進裝備研發力度,不斷提升裝備智能化、現代化水平。
産業結構升級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将其與災後恢複重建有機結合,助力防災減災邁上新台階。在災後恢複重建當中積極利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思維、模式、技術與成果,把新型工業化貫穿災後恢複重建全過程,并将恢複重建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産業優化升級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因工藝設備陳舊、生産模式落後而滋生的隐患。綜合考慮基礎設施、社區建設以及地震、洪澇災害防禦等各方面安全需求,科學評估、統籌規劃、合理選址、優化布局,把災後恢複重建與産業升級、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等有機結合,提高恢複重建的效率、效果和可持續性。
深刻認識新型風險耦合
疊加的挑戰
貝克在 《風險社會》 一書中指出,在人類創造出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創造風險。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各類新技術得以應用,新業态蓬勃發展,可能産生新型未知風險,或因風險交織疊加、相互作用,出現耦合反應和放大效應,給風險防範化解提出新的挑戰。
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可能會産生新型未知風險或風險耦合疊加。新型工業化在促進技術革新和産業升級過程中,廣泛應用到新材料、新工藝,催生出新業态。各類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易與傳統安全風險疊加耦合,形成難以預料的公共安全風險。例如,一些地方發生的儲能電站爆炸事故,暴露出在新能源項目建設運營維護等過程中存在安全風險失察失管、風險隐患研究不深等問題,造成安全監管和事故處置陷入被動局面。
新行業、新業态的監管标準和法律法規相對滞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中國制造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各類新業态層出不窮、構成複雜,又處于不斷發展升級階段,不同監管部門對其安全評估和監管有着不同認識,制定的監管舉措、規章制度易交叉、重疊甚至相互矛盾,抑或存在空白。要麼是“都管都不管”,要麼是出現無人監管的盲區。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安全監管相關法律體系尚不健全,具體的配套制度和實施細則等都亟待完善,監管标準更新也相對遲緩。這容易導緻風險隐患不能被及時發現,安全檢查也更容易出現死角、盲區。
新型工業化對落實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安全監管責任提出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這需要進一步完善現有應急管理框架下的監管責任。新型工業化催生的新業态、形成的新風險,讓明确監管對象、厘清監管責任更加困難和複雜。一方面,新興行業領域産業發展和業務形态變化較快,風險類型與分布也在不斷變化,監管對象存在顯著的新穎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職責界定和明晰往往滞後于新興産業發展,通常是已經出現安全隐患甚至發生事故後才會引起關注,難以做到預防為主、關口前移。
提升新型工業化背景下的風險防範能力
面對新型工業化給應急管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通過與新型工業化同步推動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将技術創新與應用切實轉化為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應急管理高層次人才等,化危為機,進一步提升風險防範化解和應急處置能力,實現高水平安全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事前預防是防範事故發生、減少人員傷亡的有效手段。新行業、新業态帶來的新風險,需要我們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預防上,實現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同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對新材料、新工藝等的事故風險、設備運行、風險分布及演化趨勢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構建互聯網智能監測新模式,通過收集、分析、整合大量與安全相關的數據,有效發現風險隐患,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新型工業化程度越深,越需要從更高層面、更大範圍提前思考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良策。加強對新型工業化發展趨勢的分析研判,準确把握新型工業化新趨勢新特征,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升監管效率,為監管标準與法律法規修訂完善提供數據支撐。積極發揮各級安委辦統籌協調作用,提前部署防範,按照“誰主管誰牽頭、誰為主誰牽頭、誰靠近誰牽頭”的原則,明确監管責任,做到新型工業化推進到哪裡,風險防範就跟進到哪裡。
新型工業化将實現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信息通信、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與提升。防範化解安全風險、應對處置事故災害,要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化成果,将其帶來的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和技術應用轉化為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緊跟新型工業化發展程度和成功模式應用,通過數智思維創新應急管理模式,以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等信息化手段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當前,應急管理體系雖然在不斷更新技術工具與管理方法,但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更新往往滞後于技術創新。未來可鼓勵有基礎的地方開展試點,再總結提升與推廣。例如,長三角地區以數字經濟發展和企業數轉智改為契機,先行先試,打造以“人機物”融合應急管理新範式、“智慧應急”新模式為特色的産業聚集區,為全國其他地區推進“智慧應急”做出探索和示範。
新型工業化涉及核心技術突破、原創技術攻關,關鍵在于人才。防範化解新型工業化滋生的新風險,應急管理也需要培養或引進具有國際視野、懂得數智技術的高層次人才,滿足應對新業态、新風險的安全防範要求。随着新型工業化程度加深,新材料、新工藝被廣泛應用。這其中蘊藏的一些安全風險在防範和處置方面專業性、系統性更強,需要盡快培養一批了解新型工業化、新安全态勢,掌握專業技術,具有應對新型安全風險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大力提升應急管理人才國際化視野,學習借鑒其他國家防範化解新興風險的經驗做法,與國内新型工業化實際結合,拿出切實管用的舉措,從源頭上、關鍵處防範可能産生的重大安全風險,并通過加強與國際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探尋新型工業化背景下的應急管理之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安全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詹承豫,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滕歡,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