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院長蔡勁松教授于2023年11月21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真理之光”欄目發表文章《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與科學内涵》。全文如下:
10月7一8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從戰略全局和理論創新的高度,對新時代黨領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性理論總結,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們黨對文化本質意涵和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實現了新的飛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開辟了新航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指引,更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和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南與根本遵循。我們必須深入理解、領悟和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
一是全面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曆史意義。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内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從曆史發展的軌迹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士和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之中,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凝聚了我們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精神力量、以先進文化引領發展的寶貴智慧結晶。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基于全球格局、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就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新高度。
二是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論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宜傳思想文化領域持續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所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高度凝練概括。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将推進文化繁榮興盛、建設文化強國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這“四個重要”,既是對文化内涵及其本質規律的深層次把握,也是對文化功能、文化價值的深刻認知,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特點,不僅是植根于中國實踐基礎的理論創新體系,也是不斷發展、開放包容的思想體系。在此意義上,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理論創新轉化,具有鮮明的中華哲學意蘊、中華文化立場和時代創新品格,彰顯了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為在新的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堅實理論基石和強大精神指引。
三是準确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現實意義。新時代以來,我們确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成效顯著,文化建設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全體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有力推動了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文化藝術創作持續繁榮,湧現了一大批唱響時代主旋律、描繪新時代新篇章的“藝術高峰”作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成效顯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護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中國文化形象海外傳播與影響與日俱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充分證明,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理論性、時代性、創造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必将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躍上新台階,在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中譜寫文化建設新篇章。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内涵豐富、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曆史方位、時代使命、根本原則、科學方法、目标任務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我國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體系化、規律性成果。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内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是曆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随着文化的曆史性進步。”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子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本質和文化意涵,深刻闡釋了古今中國及未來中國的曆史根系與文脈延續關聯,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文化的傳承創新、相互支撐及深厚滋養關系。因此,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曆史方位,就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宏偉版圖,全面落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态、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步伐等新要求。
二是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真正把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确定并肩負為之奮鬥的文化使命,才能以文化支撐起宏偉事業的發展,以文化的精神力量促進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的進步。因此,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不僅是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目标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責任擔當。
三是根本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應遵循的三項根本原則,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其一,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重在強調立足于文化的主體性、原創性、擴散性,促進思想觀念、精神信念上的自覺自立與自信自強,不斷增強文化傳承創新的内生驅動力與外溢牽引力。其二,開放包容重在強調文化的發展性、開放性、吸納性、互動性和涵養性,在同其他文明文化不斷交流互鑒中吸收有益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士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三,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文化建設領域則強調文化連續性、創新性、差異性以及必須尊重文化的内在本質與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隻有堅持守正創新,才能固本拓新、推陳出新。
四是科學方法。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和科學方法,指出在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尤其是“第二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從根本上破解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接互通的障礙,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為新時代文化創新創造注入了智慧動能與活力生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五是目标任務。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新時代文化建設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個基本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明要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目标仟務,激發全民族的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标任務,必須切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個着力”重要要求,指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展現新氣象和新作為。
新時代新征程,文化現代化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從發展取向看,新時代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站位更高,重在發揮文化創新創造的核心變量作用;從本質規律看,新時代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意涵更深,重在把握文化的深層結構和内涵實質:從建設體系看,新時代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寬,重在不斷完善文化現代化建設體系;從路徑展開看,新時代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體系更全,重在創新體制機制、發揮文化治理效能。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向曆史、傳統和未來尋經驗、汲智慧、闖新路,建構文化規範體系模式、強化文化建設載體路徑、塑造文化傳播輻射影響、增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統籌文化發展和安全的理論建構、風險評估及防範機制研究”(22VRC05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