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論壇》雜志發布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戰略性新興産業跨界融合網絡的演化機理及引導策略研究”(項目編号:23BGL022)階段性成果《低空經濟:“飛”出新賽道》,作者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沈映春教授;學院助理研究員周睿浛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以下為文章全文。
低空經濟:“飛”出新賽道
【摘要】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促進産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态。當前,我國通用航空不斷發展,無人機産業保持全球領先,下遊應用場景不斷增加,警用航空等領域加快發展,低空經濟已經成為一片新藍海。但仍存在低空消費不及預期、空域資源利用不足、産業領域需不斷拓展等問題。作為前沿技術催生的新質生産力,低空經濟的加速騰飛有望帶動萬億量級市場。因此,應擴大低空消費市場、促進空域資源高效利用、拓展低空産業應用領域、加強産業政策支持引導、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嚴守低空應用安全底線。
【關鍵詞】低空經濟 戰略性新興産業 新質生産力 新發展格局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促進産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态。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将低空經濟确立為戰略性新興産業。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要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作為前沿技術催生的新質生産力,低空經濟的加速騰飛有望帶動萬億量級市場。當前,多地正在積極搶抓低空經濟産業密集創新和高速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加速形成低空經濟産業集聚效應與創新生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低空經濟産業将助力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推動高質量發展。
01 低空經濟的核心内涵與特征
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态,“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代表低空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性産業,即有人機産業與無人機産業①。低空經濟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以及綜合服務四個方面,而低空飛行是低空經濟的核心産業,牽引着整個低空經濟産業。在低空空域範圍内,以通用航空為主體的民事飛行活動及其他各類飛行活動能夠帶動上下遊及相關産業發展。“綜合性經濟形态”體現了低空經濟涉及民用、警用、軍用等多個領域、橫跨一二三産業,孕育以“低空經濟+”為基礎的廣泛應用藍圖。
低空經濟具有空間立體性、區域依賴性、産業融合性以及輻射帶動性等特征。首先,低空經濟是一種依托三維空間發展的經濟形态,具有較強的空間立體性。低空制造、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主要在地面運作,為低空飛行提供産品、服務、基礎設施、宣傳等支撐與輔助,空地銜接較為緊密。其次,低空經濟發展依托高度聚集的地區産業集群,具有較強的區域依賴性。先進技術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低空基礎設施是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的關鍵載體,完備高效的政策法規體系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最後,作為一種綜合性經濟形态,低空經濟以組合形式為多領域提供高新技術支持,具有産業融合性與輻射帶動性。在航空器與多種産業形态融合的基礎上,低空經濟涉及民用、警用、軍用等多個領域,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02 低空經濟産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低空經濟是一片新藍海。具體而言,我國通用航空不斷發展,無人機産業保持全球領先,下遊應用場景不斷增加,警用航空等領域加快發展。在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的支持下,各地積極提高适航審批效率,持續放寬低空經濟産業市場準入、完善監管制度、健全法律法規。随着應用領域的拓展與關鍵技術的突破,低空經濟市場空間将進一步擴大,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當前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低空經濟領域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通航企業689家,在冊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機場451個,全年作業飛行135.7萬小時。據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經超過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作為低空經濟市場主體,我國傳統通用航空市場持續擴張,新通航領域發展迅速。從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航空器保有量、飛行小時數與通用航空運營企業數量等相關指标來看,通航市場景氣度再創新高。總體來看,我國傳統通航市場發展可圈可點,“幹支通、全網聯”航空運輸網絡建設成效顯著,常态化航空醫療救護與航空應急救援等通航應用場景深入發展。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持續推進、低空空域資源進一步釋放,以eVTOL、無人機、UAM等為代表的新通航賽道實現了破局發展。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無人機設計制造單位有2000家左右,運營企業接近2萬家,國内注冊無人機126.7萬架,同比2022年增長32.2%,飛行2311萬小時,同比增長11.8%。新通航在“低空+數字”“低空+應用”的結合過程中展現出較強的創新精神與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國無人機産業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在技術的支持下不斷拓展實際應用場景。我國在無人機應用技術、無人機導航與控制技術、無人機電動能源技術、無人機光學技術等方面具有核心競争力,無人駕駛技術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在先進技術的賦能下,我國的無人機銷售額在全球占比達到了70%以上,成為全球無人機市場的主要生産國和出口國之一②。此外,我國無人機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農林植保、文教娛樂、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領域,依靠低空經濟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多元産業融合發展。比如,警用航空是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人機在追捕逃犯、巡邏監視、鏟毒禁毒、反恐防暴、交通管理、大型活動安保及社會救援救助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未來低空經濟産業将繼續以通用航空為主體,以無人機産業為主導,在低空消費市場的拉動下向技術突破、産業融合、綠色環保等方向進一步發展。當然,目前我國低空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低空消費拉動作用有待提高,“卡脖子”技術問題仍然存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措施需進一步完善。
03 低空經濟的具體應用場景
當前,我國低空經濟産業已經形成完整的産業鍊,其在具體應用場景的實踐展開依賴于上中遊産業鍊與下遊産業鍊的融合銜接。在上遊産業鍊,低空經濟主要集中于計算機輔助軟件開發、關鍵原材料生産以及零部件制造。作為低空經濟産業的核心,中遊産業鍊包括低空産品生産、飛行器載荷研發以及地面系統搭建。通過适航審批、獲取空域資源後,上中遊低空經濟産業與多領域産業融合發展。以“低空經濟+”為基礎的具體應用場景如下。
“低空經濟+旅遊”,滿足新型旅遊消費需求。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指出,要“完善郵輪遊艇旅遊、低空旅遊等發展政策”,“選擇一批符合條件的旅遊景區、城鎮開展多種形式的低空旅遊,強化安全監管,推動通用航空旅遊示範工程和航空飛行營地建設”。“低空經濟+旅遊”能夠提供多元化旅遊産品,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比如,具有高産品附加值的低空旅遊交通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費者客群,提供景區直航、私人飛行和商務飛行等服務。覆蓋客群最廣的低空觀光主要包括城市低空觀光、景區低空遊覽以及空中主題活動等。娛樂飛行體驗主要面向具有專業低空飛行知識的消費者客群,主要包括飛行器駕駛、空中娛樂及低空體育運動等。
“低空經濟+農業”,以精細化生産推進農業現代化。準确把握無人機發展前沿态勢,拓展低空經濟産業鍊,在鄉村全面振興領域積極開展項目場景應用實踐。我國“低空經濟+農業”發展較早,其重要載體是植保無人機。植保無人機能夠在W類空域(低于120米)範圍内助力農業生産,在G類空域(高于120—300米)範圍内支持林業管理。通過地面系統的實時監控與指揮,植保無人機能夠完成播種、施肥、滅蟲、植被保護、火情監控及促雨撲火等一系列農業生産工作。
“低空經濟+物流”,智慧物流服務數字化生活。“低空經濟+物流”是目前低空經濟商業化應用最廣泛的場景。相比傳統物流配送方式,無人機配送能夠大幅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與安全隐患。近年來,順豐、阿裡、京東等企業紛紛依據自身業務特點搶先布局低空物流。比如,美團無人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能夠适應97%以上國内城市的自然環境要求。截至2023年底,順豐旗下豐翼科技全國累計飛行400餘萬公裡,貨物運輸量超1500噸,累計運輸貨物近300萬件,全國運輸突破80萬架。可以說,低空經濟中的無人機産業既是城市數字化配送的“加速器”,也是傳統物流升維的“新武器”。
“低空經濟+城市管理”,開發全新城市管理模式。“低空經濟+城市管理”模式有助于擴大城市管理邊界,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安保效果。在城市低空調度中心指揮下,無人飛行器能夠與區塊鍊技術、AI技術、GPS技術相結合,實現化工廠、電力電網、高速公路等場景的運營監測、流量管理等工作。此外,該模式是通過數字技術應用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途徑。在低空經濟的助力下,城市各區域間要素調度效率将不斷提升,空間交流成本将持續下降。
“低空經濟+交通”,搭建先進低空交通網絡。利用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點對點”運送人員及貨物的先進空中交通,是搭建城市或城際低空交通網絡的關鍵形态。比如,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率先搭建城市群低空交通網絡。此外,空中交通走廊的搭建能夠實現核心城市與縣域鄉村的連接,為區域融合發展提供現實橋梁。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低空經濟能夠賦能交通運輸平台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等多種業态。從綠色發展角度來看,空中交通将是解決空氣污染等問題的重要方案。
“低空經濟+國防”,無人作戰保障國家安全。以我國軍用無人機“戰斧H16”為例,其采用模塊化設計,能夠搭載多達20餘種任務模塊,包括激光制導炸彈、高空發射槍、空中網槍、36倍變焦偵察攝像機、幹粉滅火彈等。我國軍用無人機載重量不斷增加,續航時間不斷延長,适應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在高原等各種複雜地形持續作戰。
“低空經濟+基建”,催生數字經濟新業态。飛速發展的低空經濟将與數字經濟深入結合,數字經濟将為低空智聯網發展提供基礎。低空智聯網是在低空空域運用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構建的智能化數字網絡體系,也是低空飛行器暢通運營的條件。在低空經濟産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前沿技術将賦能天地一體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無人機自組網技術研發。随着數字化低空基礎設施的完善,無人機産業将加速突破技術瓶頸,面向國民經濟各領域應用發展。
04 低空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随着供給側飛行器與各種産業形态加快融合,“低空經濟+”将可能成為社會生産和人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具體來說,低空經濟帶動了國民經濟發展,産業升級與經濟增長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實際收入;低空經濟産業鍊條的延展為低空消費注入新動力,拓展消費空間,助力消費轉型升級;低空科技将大幅降低區域間交流融合成本,促進人民日常通勤效率提升、生活空間範圍擴大。此外,随着低空産品的規模化應用,生活場景數字化程度将不斷加深,社會公共服務能力也将不斷增強。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頂層設計和技術保障的雙重支撐下,到2025年,低空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将達3萬億元至5萬億元。随着低空制造産業、低空飛行産業、低空保障産業與低空綜合服務産業同舉并發,低空物流、低空遊覽、短途運輸、私人飛行等組合業态将持續發展,低空就業機會将越來越向大衆傾斜,在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會促進農民市民化。同時,在低空經濟産業鍊條帶動下,傳統産業産品附加值将得到提高,人民收入持續增加。
優化居民消費結構。低空經濟發展将改變傳統産業支持的消費市場、消費環境與消費方式,推動消費者群體拓展,進而帶動消費水平升級與消費結構轉型。低空經濟賦能下的新産品能夠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預期,例如,物流派送更加方便快捷、農藥噴灑工作效率提高等。在數字技術支持下,低空經濟産業與傳統産業融合有利于實現消費内容的多元化、個性化與特色化,在增加人們消費選擇的同時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此外,低空經濟還有助于人們形成綠色消費理念,使其更加傾向健康、環保、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改善人民出行體驗。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持續推進,我國各地“向天發展”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城市空中交通(UAM)、先進空中交通(AAM)、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新應用場景陸續拓展。摩根士丹利的數據預測,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産業将達到1.5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币9.7萬億元)的規模。在城市智慧交通網絡的支持下,時空轉換成本大幅下降,區域人口、資源、信息交流效率不斷提高,極大節約工作通勤及日常出行時間。低空航線支持“點對點”運輸,在定位系統支持下能夠覆蓋地面交通路線難以輻射到的區域。城際空中交通網絡的構建與空中交通網絡管理的發展将有望惠及人民遠距離出行,機路協同将進一步豐富人們的交通方式,改善人民出行體驗。
構建數字生活場景。低空經濟發展伴随着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于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低空經濟産業産品應用對網絡零售等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具有促進作用,也能夠提升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産業的實際效能。例如,依托數字技術與低空飛行器,鄉村農産品能夠通過線上消費市場走出大山、走向城市消費市場,農民也能夠借助電商直播與科學技術挑上“金扁擔”。此外,低空經濟發展也能夠促進數字便民利民惠民服務加快普及,如遠程醫療、線上教育、實時政務辦理與文件派送等。
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低空經濟産業創新發展能夠促進巡查巡檢、消防滅火、環境保護、城市治安等社會公共服務業發展,政府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也會随之提升。“低空經濟+消防”“低空經濟+巡檢”等綜合業态對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當前無人機已經化身成為“空中城管”,通過高效巡邏采集城市管理問題,助力城市精細化治理。在無人機的助力下,我國多地已經形成水陸空全覆蓋的城市管理系統,切實改善城市生活環境。
05 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低空消費不及預期。總體而言,我國低空消費拉動作用仍有待提高。從需求側角度看,收入水平、消費習慣、專業技能等因素限制普通消費者對低空經濟消費的欲望與需求,低空産品落地大衆消費市場仍存在一定困難。從供給側角度看,我國通航企業尚未形成成熟商業模式與穩定盈利能力,市場需求開發較為不足。此外,低空消費市場仍缺乏合理規範與有效監管,商業運營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待完善。以低空旅遊為例,其發展時間較長、商業化項目衆多,但存在高消費、高風險等問題,亟需進行提質降價。
空域資源利用仍存在不足。低空經濟發展要求低空空域資源順利轉化為可配置的經濟資源。低空空域資源轉化要求實現空域資源可計算、加速空域管理改革,以及提供充足的低空空域服務。當前,我國空域确權與可計算空域仍需不斷完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進展緩慢。《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指出,我國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滞後,服務保障能力嚴重不足,無法滿足低空空域有效開發利用的需要,難以為通航發展提供有效支撐,亟需加快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
産業領域仍需不斷拓展。多産業領域拓展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當前,低空經濟産業融合程度較為不足,已進入領域的相關活動層次較淺,延伸産業鍊較短。具體來說,低空經濟在新産業領域的深入拓展将面臨企業技術創新、業務能力建設與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挑戰,實現全局層面的有效協同較為困難。在傳統産業領域,低空基礎設施建設與數字資産積累仍較為不足,企業無法承擔高端化轉型面臨的成本,也較難獲得個性化的第三方服務來支持完成戰略設計、數據運營等自身無法完成的關鍵任務。
政策制度仍需不斷完善。縱向來看,當前低空經濟産業頂層設計仍存在提升空間,空域高效使用及規劃設計協調機制尚未完善,政策落實以及長效監管機制尚不健全。對于地方來說,推廣借鑒現有低空經濟試點城市經驗則需因地制宜,考慮區域性特點。此外,适航審批效率不高、周期過長等也是低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
技術創新支持仍存在不足。技術缺口的難題仍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痛點,産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需進一步提升。低空産品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賴進口,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關核心零部件國産化能力較弱。此外,無人機自身安全、續航、避障、降噪等能力短闆也對現有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地面系統及技術人員對低空飛行産品的控制程度有待加強,故障診斷能力、修複能力也亟待提高。對于建設低空網絡來說,現有地面服務運作方式亟待進一步優化,低空飛行器與地面工作站的單點通信方式無法充分滿足空中作業的靈活自主需要。
開放合作程度仍需提高。開放合作是低空經濟市場拓展的重要途徑,能夠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我國各地支持低空經濟産業高水平對外合作的規則與标準需進一步完善。從“引進來”角度來看,我國低空經濟引進優質項目的數量較為有限,低空市場比較窄小導緻吸引力不強。從“走出去”角度來看,低空經濟産業中存在涉及國防安全的部分。當前國際形勢波谲雲詭,如何平衡世界低空市場與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
存在安全風險隐患。具體場景應用要求低空飛行器具有智能識障、避障能力,而當前低空産品相關設計亟待改進,對于傳感器安全、通信鍊路安全、軟件安全、自組網絡安全等細節問題處理能力亟待提高。若飛前檢查不到位或無人機駕駛員操作不當,飛行器極易出現空中故障,如發生墜落等,造成意外傷害及财産損失。無人機“黑飛”問題也可能會幹擾其他飛行器飛行,導緻空中碰撞等危險情況發生。甚至,無人機也可能被用于情報竊取與隐私侵犯。因此,我國無人機安全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06 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具體建議
擴大低空消費市場。總需求增加是擴大低空消費的必要準備,如果居民有充足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低空經濟便能在市場的支持下實現自循環發展。因此,應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者素質,破除需求側限制低空消費的因素,促進低空經濟走向大衆消費市場。此外,應引導企業堅持創新突破,重視管理制度創新、營銷模式轉換,加快形成成熟商業模式,提升穩定盈利能力,實現供給側可持續發展。對于低空消費市場規範與監管問題,應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低空消費市場運營有法可依。低空商業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應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的低空新基建。在低空消費拓展過程中,還應關注消費者權益保障問題,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減少低空消費可能存在的風險。
促進空域資源高效利用。作為航空器的運行環境,空域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發布的《低空經濟發展白皮書——深圳方案》指出,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各界共同推動,開展空域确權與可計算空域的前沿經濟與技術領域的理論研究,建設數字化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啟動多場景的産業化應用試點。應加快空域管理改革,及時總結推廣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經驗,加快制定并推動實施空域分類标準,在推動空域商業化的同時保障運營安全與國防安全。應不斷完善低空空域運營服務體系,優化飛行服務,持續提升地面控制系統實時獲取低空空域情報及天氣條件的實際能力。應加快制定高效合理規範的通航空域飛行審批制度,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對于應急消防、醫療救護等緊急事件應特殊處理,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此外,應加快完善空域資源配置相關法律法規,始終确保空域使用管理在法律範圍内。
拓展低空産品應用領域。低空經濟發展應始終以多産業領域拓展與多元化場景應用為方向,加快培育以“低空經濟+”為基礎的下遊市場。通過不斷強化低空産品在旅遊娛樂、物流運輸、城市管理、交通出行、應急救援等方面的産業融合應用,推動低空經濟更好發展。企業應提高應用型技術的研發生産能力,加強産品實際應用業務能力建設,培養具有商業發展意識與低空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在全局層面實現技術轉化的有效協同。政府應積極提供低空經濟産業與傳統産業主體的合作平台,以便更好地拓展低空經濟場景應用,發揮新質生産力的帶動作用。
加強産業政策支持引導。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有利于低空經濟産業健康運行、快速發展。應對低空經濟發展作出分階段的、長期的戰略規劃,對低空經濟發展的目标、原則、任務作出明确設計,在操作方式、實際舉措、工作細分、責任确認等方面加強指導。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地構建區域特色低空經濟政策體系,明确建立财政、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等實際政策優惠。為促進低空經濟健康發展,政府可以加強與低空經濟研究中心的合作,不斷健全低空經濟發展的專門統計指标,以實現對低空經濟發展狀況的準确掌握與分析,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利用現有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推動低空經濟産業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應合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國産化問題,确保我國低空經濟産業具有航空器整機及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制造能力。應讓原始創新動能帶動集成創新,不斷鞏固提升優勢。為促進低空飛行産品持續運營,企業與科研機構應加緊攻關無人機現存能力短闆,增強地面系統對無人機的實時監測能力與控制能力,完善無人機的故障處理程序,提升其與城鄉應用場景的融合度。現有地面服務系統也應進一步優化,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操作人員控制能力以及低空飛行器的作業靈活程度。此外,應引導支持低空經濟産業實現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動電能在飛行器能源領域應用,實施通用機場節能降碳改造,注重低空綠色标準研制與施行,提升低空領域綠色發展質量與水平。
推動各方主體開放合作。低空經濟企業應廣泛進行戰略合作,加強“政産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政府應發揮聯絡引導作用,通過會議等形式推動建設技術交流平台、成果發布平台、創新合作平台、産業聚集平台和投融資對接平台等,以長效合作機制助力低空經濟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除投融資、研發創新等合作形式,低空經濟企業還應基于“低空經濟+”的應用發展方向,與多領域産業企業進行務實合作。此外,還應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借助國内國際雙循環市場發展低空經濟。比如,進一步構建國際化低空經濟管理制度,打造優質營商環境,提高“引進來”成效。
嚴守低空應用安全底線。面對複雜的安全管控形勢,政府應加快完善安全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建構低空飛行器實時監控系統,大幅降低低空安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在低空産品設計方面,企業與科研院所應加緊改進飛行器組件與系統,加快研發成熟的飛行前檢查體系與标準化的飛行操作方式,避免出現空中故障。對于無人機“黑飛”問題,管控區域可以通過配置“電子圍欄”等技術系統來鎖死闖入機場淨空區的無人機,政府可以通過“雲管控”管理系統來監控無人機飛行數據。我國無人機安全研究也需不斷推進,應持續細化到傳感器安全、通信鍊路安全等局部安全。政府應完善申報飛行與申請空域的行政系統,為企業、組織、個人等不同層面的無人機使用者提供審批通道,并持續推動試點成功的臨時性、指導性規定正式化、規範化,明确适航标準、處罰标準等。對于無人機侵犯隐私、竊取信息等問題,應積極建立無人機個人隐私保護機制與空管系統的行政監管路徑,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運用先進技術屏蔽惡意信息。
(作者為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沈映春教授;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周睿浛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戰略性新興産業跨界融合網絡的演化機理及引導策略研究”(項目編号:23BGL022)階段性成果】
來源:人民論壇雜志社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