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學研融合是一個曆久彌新的概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産學研結合開始進入我國的政策視野,但從實踐而言則更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标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平。”從政策發展來看,産學研融合是指産業、教育和科研的融合發展,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需要注意的是,産業在宏觀上包括整個社會生産部門,在微觀上包括一切營利性的組織,而不能簡單把産業“窄化”為制造業與工廠。
由于高校具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職能,産學研融合與産教融合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較為接近的内涵。主要發揮兩個作用:一是協同創新。一般而言,知識創新和知識成果的産業化是兩個相對分離的創新過程,如果通過跨組織的協同與整合,就有可能使兩個過程緊密聯系,從而加快創新進程;二是協同育人。即産業、科研院所與高校聯合培養,學生依托企業資源開展實習實訓、參與實際項目,從而彌補學生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
而從新文科建設的視角來看,新文科發展一要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二要打破組織界限,促進跨組織的深度融合;三要打破理論與實踐的隔膜,推動知識體系的更新與應用。
顯然,産學研融合創造的情景、依托的項目、建立的聯系、面向的問題能夠有效加強新文科建設所強調的各種“融合”。
但基于實踐反思,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專業存在與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脫節,出現明顯的結構性供需錯配、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等問題。另一方面,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生産力提高的瓶頸主要從設備、資金、技術等“硬”資源,逐漸轉變到管理水平、前瞻預測、人員培訓等“軟”約束,亟待人文社會科學針對現實問題開展理論創新。
除此之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産學研融合還面臨多種挑戰。一是觀念的限制。雖然産學研融合是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性的理念,但由于産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攻關主要應用于理工科,實踐中的聯合培養、人才項目也多見于第二産業的大型國企與高校的合作,無論是決策者還是參與者,都對人文社科方面的産學研融合比較忽視,甚至認為産學研融合是理工科的專有概念。二是合作意願不足。由于學科屬性、産業特性、傳統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更習慣于個體性、書齋式研究,對于經濟收益等方面也更為保守,導緻高校走出去主動開展産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不足。三是協同難度較高。相比于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的企業與組織規模更小,分布更為分散,這增加了産學研合作的難度。同時,這種産業特性也使得人文社會學科的協同育人更具個性化特征,進一步增加了協同難度。
基于此,筆者認為若想做深做實新文科産學研融合,關鍵在于“協同”“共赢”“整合”三環節。
首先,行業企業要與高校建立密切的、整體性的協同合作關系。這意味着文科研究要走出書齋,立足現實問題開展研究。行業企業則要适當摒棄短期利益,立足建立人才儲備體系和支持探索攻關視角培養人才。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則要更好地發揮管理和中介職能,創造高校與行業協同合作的機會。高校則要立足産學研融合理念開展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實踐。同時,要探索形成互利共赢、各取所需的合作機制,并保障各組織間的高度整合。當前的産學研合作,更多地依賴于組織間的協議,培養成本和收益分配缺乏合理的機制,産業界積極性不高。特别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數量多、設置分散的特點,導緻政策層面的推動更為乏力,相關行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對協同培養成本也更為敏感。且高校以提供課程學習、理論教學為主,企業以提供實踐平台為主,這種傳統的“各管一段”的模式,顯然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還必須通過跨組織、跨學科的協同創新體制,建立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最後,完善産學研融合培養體系,推動新文科建設還有賴于高校體制機制的深層次改革。要建立健全育人、科研、應用相結合的分類評價體系,适當加大就業質量在人才培養效果中的權重,并完善社會參與辦學與協同創新的多元保障機制。
[作者趙世奎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吳彬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管理學博士。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研究”(72134001)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4年07月02日 第 10 版)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