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野 > 正文

我院教授詹承豫在《中國應急管理報》發表:着力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

【 發布日期:2024-09-06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為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近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詹承豫教授受《中國應急管理報》邀請,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欄發表文章,闡釋解讀如何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全文如下。

着力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

詹承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我們要充分認識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的重要意義,充分運用科技賦能,推動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決策輔助、應急指揮、處置救援等環節整體優化,加強全方位全要素協調聯動,形成全社會突發事件應對合力。

深刻領會深化改革中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的重要意義

一是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決定》專門部署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表明完善應急指揮機制是當前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的重要内容,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在突發事件應對中,應急指揮機制可以通過精準的風險态勢研判,果斷科學決策,迅速、有序調動各方資源和救援力量。完善應急指揮機制,明确各級各類應急指揮機構的職責和權限,建立科學規範的應急指揮和處置流程,能夠增強應急響應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提高應急處置效率、增強應對效果。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的應急指揮機制強調全面性和系統性,這要求各部門、各地區、各層級之間需形成緊密協作的應急響應網絡,實現信息共享、預案銜接、資源統籌和快速處置,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和社會穩定,這也正是《決定》中強調要“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和“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是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的應急指揮機制是國家安全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緻遠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決定》都把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為專章部署,這充分說明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國家安全能力現代化需要不斷完善國家安全體制機制,以有效應對和防範各類安全風險和挑戰,确保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發展。

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的應急指揮機制,強調各級各類主體在制度、信息、資源、響應和行動等方面的整體協同聯動,可以有效加強部門間、軍地間,以及跨災種、跨區域信息共享、會商研判、資源協調和響應聯動,有助于破除傳統應急指揮機制中條塊分割、部門獨立、地方割裂的障礙,實現各類應急資源和力量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凝聚突發事件應對合力,提升全社會安全水平,為國家安全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需要不斷破除障礙

一是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要打破條塊分割的藩籬。

打破條塊分割、部門獨立、地方割裂的藩籬,是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的應急指揮機制,建立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的關鍵舉措。

突發事件往往具有時間緊迫和高度不确定等特點,這使得應急指揮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受部門本位和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各部門、各地方間職責劃分可能存在模糊或重疊。在應急指揮過程中,模糊、重疊的職責邊界可能使得不同部門和地方之間存在推诿扯皮甚至相互掣肘的現象,甚至導緻信息孤島、資源分散和聯動乏力。一方面,各部門、各地方可能由于無法及時獲取到全面的信息,影響風險研判和應急響應的科學性、準确性;另一方面,各級各類應急資源和救援力量可能存在分散或重疊,如果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或造成資源浪費。為此,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打破條塊分割藩籬,整合優化全方位全要素的過程。

二是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應對複雜風險挑戰、深入推進改革創新的重大舉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增強應急指揮科學性、協同性和高效性。

突發事件發生及其演變往往伴随着大量複雜、瞬息萬變的信息,其應對過程涉及精準的風險研判,超常規的裝備設施、救援力量等調度,以及資金保障,這就需要應急指揮系統具備高效的信息收集、整合和處理能力,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的應急指揮機制更是放大了這一特點。在傳統的行政體制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設置往往呈現出分行業、分災種、分區域的條塊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門、地方之間的職責劃分、利益訴求等差異,這種模式下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之間的全要素協同聯動效率較為低下,其協作過程中往往存在溝通不暢、力量分散、資源重複、協調困難等弊端。因此,我們要不斷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破這種傳統模式局限,實現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全要素全社會協同聯動,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公共安全的整體合力。

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要全方位全要素協同聯動發力

一是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要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跨災種的全方位全要素協同聯動。

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關鍵是要形成應急指揮中的跨部門、跨地區、跨災種的全方位全要素協同聯動合力。這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公衆等共同參與。

首先,我們要明确跨部門、跨地區、跨災種應急指揮的總體目标和具體任務,細化各級各類主體風險防範、資源儲備與應急響應的責任邊界,清晰界定各部門、各地區在應急指揮中的功能定位和職責權限。

其次,我們要進一步規範跨部門、跨地區、跨災種的應急指揮協同聯動制度,明确應急響應協同聯動的程序、标準和要求,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立體支撐的應急指揮網絡,确保多元主體在協同過程中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推動形成全社會突發事件應對合力。

再其次,我們要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的制度保障。《決定》提出“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标準規範,推動制度體系與運行機制的雙向優化。

二是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要風險研判、決策指揮和應急處置等全流程整體優化。

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需要風險評估、監測預警、風險研判、決策輔助、應急指揮、應急處置等多環節全流程整體優化。

突發事件發生發展演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這就需要應急指揮機制秉持全流程優化思維。其中,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風險研判是應急決策和應急指揮的基礎。在識别和分析潛在風險及其可能産生的危害後果、影響範圍基礎上,精準研判突發事件風險演化态勢,可以幫助應急指揮人員明确應急決策和應急指揮工作的關鍵難點和重點方向。

信息處理和決策輔助是提高應急指揮效率的關鍵支撐。突發事件發展演化往往具有信息不完備性和危害性,這要求應急指揮人員在掌握有限信息和短時間内要做出關鍵決策。因此,我們要不斷完善信息收集、共享及處理機制,專家咨詢及風險研判會商機制等配套機制,為應急指揮提供有力支撐。

應急處置環節涉及物資裝備、救援力量和資金等資源,其儲備和調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往往需要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協作。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隻有各環節不斷優化和緊密銜接,應急指揮才能更加精準科學、協同高效、反應迅速。

三是完善應急指揮機制要充分應用先進科學技術。

新質生産力将帶來産業發展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要求我們充分應用先進科學技術。

首先,要進一步提升應急指揮系統的精準化、智慧化。城市日常監管、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政務管理和綜合應用等智慧應急指揮系統,要彙聚多部門、多類型數據,以實現應急預案數字化、各類風險預警信息快速傳遞和智能分析、救援力量和應急物資精準調度,進一步提高應急響應速度。

其次,結合實踐開展新質生産力賦能應急指揮的試點工作。通過開展試點工作,探索并歸納總結新質生産力對應急管理工作的推動作用及其實現路徑,進一步挖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在洪澇災害、森林火災、安全生産風險預警和應急響應方面的潛能,為後續的規範化、規模化發展提供依據。

再其次,進一步加強應急指揮通信保障和裝備支撐。例如,我們通過配備包括通信車、短波電台、無人機等裝備,完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确保在斷網、斷電、斷路等極端條件下也能保持通信暢通,保障應急指揮的響應效率和應對效果,進一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作者簡介:詹承豫,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文章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9月3日第二版

編輯 | 高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