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19時,我院在人文講堂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學習,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公共管理學院)蔡勁松院長以《文化自信與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為主題講授黨課,我院及高研院的教師黨員代表、我院學工辦以及本研黨員共同參加了此次學習。本次黨課由我院黨委副書記張馳主持。
蔡勁松院長從文化自信的背景與内涵開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四個自信”,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需要,也是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需要。文化自信是人們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和信仰——在精神層面,樹立充分的自信乃至信仰;在實踐層面,給予自覺認同乃至不懈追求。
圍繞文化自信和中國當代文化建設這一主題,蔡勁松院長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内核與啟示、當代文化建設戰略及特征、中國當代文化傳播與管理的多樣性實踐三個方面,結合社會文化現象及大量建設實踐案例剖析,扼要介紹中國當代文化的曆史淵源與發展走向。蔡勁松院長強調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内核及新時代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不斷更替、積累、诠釋,構建起人們賴以生存的包容并蓄、意味深長的精神與思想體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針。
蔡勁松院長指出,十九大以來,基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願景,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相并列,共同構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對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創意産業、文化傳播交流等方面,作出了戰略部署和路徑安排。随後,他通過幾個案例生動講述了借助現代傳媒、科研設備,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的活力和生機。故宮文物揭下神秘面紗、與大衆近距離接觸;《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再度燃起國學熱、文化熱;浙江烏鎮探索出當代元素與傳統鄉村碰撞融合的可能性;新媒體技術使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神韻立體呈現,讓在場師生直觀感受到了新傳媒與新技術帶給傳統文化的新魅力。
講座最後,蔡勁松院長再次強調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人文學子,要堅定文化自信,主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吳俊慧 劉昊 文/王遠程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