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是高校科學研究的生力軍,擁有高質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要素,是建設人才強國和創新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指導思想,努力實現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應該成為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未來戰略指南。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馬永紅教授主編的《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7)一書梳理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關理論,總結國外博士研究生培養典型案例,對國内參與調研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培養進行全景描述和全過程解讀,提煉典型培養模式中的關鍵要素和質量特征,剖析博士研究生培養中影響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為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和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

基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文獻和對各高校的調研和問卷分析,本書第六章(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索影響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因素,深度分析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科門類和不同的培養模式進行細緻分析。
研究目的
目前,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政府決策部門、培養單位和高等教育學界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創能力較差,其表現為創新意識差、參與創新研究機會少、有影響的創新成果少。
本章研究主要聚焦于:①探讨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②根據影響因素分析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本章研究拟通過問卷法、訪談法等方法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一方面,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的現狀;另一方面,探讨影響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科教結合、跨學科培養、導師指導方式、學術共同體等的相關因素。
研究前期準備充足
首先,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充分支持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馬永紅教授調研組的工作。2016年7—11月,馬永紅教授調研組陸續對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開展調研,集中征求博士生導師和博士研究生對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和建議。來自 8 所高校不同學科的 63 位博士生導師和66 位博士研究生參加了座談,探讨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
其次,面向“985工程”建設高校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四川、陝西、雲南、黑龍江、山西共 12 個省份學位辦推薦的 68 所高校征集案例,收到 35 所高校的有效反饋。
最後,面向全國“985 工程”建設高校和 12 個省份學位辦推薦高校全面開展問卷和案例調研,參與高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甯波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在内的 36 所高校,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曆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 12 個學科門類。
調研組對我國博士生教育進行全面剖析,從立德樹人、招生選拔、分流機制和學制、課程設置、科教結合、培養新路徑、學術評價、導師隊伍、支持體系 9 個描述性關鍵維度展開調查并得到有效數據。
主要結論
一、影響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因素
1. 人口學特征差異檢驗
不存在性别上的顯著差異;
存在年齡差異,26—45 歲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相對較高;
存在入學方式上的顯著差異,普通招考創新能力相對較強;
不存在學科門類上的顯著差異;
不存在學校類型上的顯著差異;
存在導師級别上的差異,正高級導師培養出來的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相對較高;
不存在導師頭銜上的顯著差異。
2. 中介效應檢驗
學術志趣在導師指導方式和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
學術志趣在學術共同體和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
學術志趣在科教結合和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之間起部分中介效應。
3. 控制變量檢驗
以心理為控制變量,心理狀态較好時,與學術共同體、科教結合、學術志趣共同影響創新能力。心理狀态非常不好時,作用不存在。
性别為控制變量,學術共同體和學術志趣對男生和其創新能力的影響更大。
以入學方式、年齡、導師頭銜、導師職稱和畢業意願為控制變量,模型無變化,故無影響。
以學校類型為控制變量,導師指導方式和科教結合影響對非“985 工程”建設高校學生和其創新能力的影響更大——“985 工程”建設高校獨立科學研究能力可能更強,受導師指導方式和科教結合影響比非“985 工程”建設高校小,非“985 工程”建設高校學生對外界支持依賴更多。
以投入時間為控制變量,投入時間越多,模型解釋度越高,表明投入時間多的博士研究生,學術共同體和學術志趣對其創新能力的影響更大。
二、實證研究數據分析
根據實證研究數據分析發現:
1. 學術共同體和導師指導方式是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支撐。
學術共同體對各個學科門類、學校類型、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别的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都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導師指導方式對創新能力有顯著影響,且正高級職稱的導師培養出來的博士研究生,其創新能力相對較高,當前多由正高級職稱的導師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的實際情況有利于促進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2. 激發學術志趣是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要素。
學術志趣與學術共同體、科教結合、導師指導方式等要素對原始創新能力的作用之間有顯著的影響關系。
3. 跨學科培養和科教結合是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有待改進的部分。
研究發現,博士研究生出現了學術志趣與科教結合行為不匹配的現象,影響了其創新能力的提升。科教結合是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基礎和出發點,但實證研究發現科教結合對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未能發揮所期待的作用。
本書分為 7 個部分,力求全景呈現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從多重視角總結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針對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特點進行全面調研,全景展現當前我國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特征,以科教融合、創造力理論和研究生教育基本規律為基礎,對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 9 個維度的全新構建,探索學術志趣等影響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呈現鮮活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

研究成果将為國内外學者、同仁提供重要文獻和研究參考,提出的政策建議力求為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全面深化、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研究生教育強國的加快建成等戰略目标的實現提供有益參考。
(本文編輯:劉四旦)
來源:科學出版社
備注:本文摘編自《中國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馬永紅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7)一書“前言”“第六章 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有删減修改,标題為編者所加。